奧推網

選單
遊戲

肩膀脫位怎麼回事?怎麼治?

每逢佳節胖3斤,春節過後,朋友圈裡便是各種吐槽和喊減肥口號的,還有人曬出當年反手摸肚臍的照片,想要重新試試,小編只想說:“親,如今微老界的你還是別摸了,小心肩膀脫臼了。”畢竟, 這事是有前科的。

靈活的胖子告訴你:

能不能摸到肚臍和胖瘦不成正比

專業的醫生也會說:

如果突破肩關節極限去嘗試這種動作,可引發肩部肌肉及韌帶拉傷,造成脫位。

肩關節脫位佔全身關節脫位的45%。而且復位後仍有可能復發,最終變成複發性脫位。

脫位的原因

肩關節最有名的特點就是——頭大盂小根基淺,即肱骨頭大呈半球形;關節盂小且淺,只能容納肱骨頭的1/4~1/3。這個結構使得肩關節有很大的活動度,但同時穩定性不足。因此,肩關節的穩定性較為依賴肌肉、關節盂唇、韌帶、纖維軟骨等軟組織。

首先肩袖的四塊肌肉從前,上,後三個方向抱緊肱骨頭,它們的合力只要落在肩胛盂範圍內,肩關節就穩定,反之,肩關節就可能脫位。

此外,肩胛盂周圍還附有一圈盂唇和關節囊韌帶複合體,形成了中央硬,周圍軟的碗狀結構,加深了盂窩,其中還有少量的關節液粘合,產生負壓吸住肱骨頭,增加了肩關節的穩定性。

在肩關節初次脫位時,往往因為創傷、間接或直接暴力導致盂唇和肩袖撕裂,甚至將它們所附著的骨性肩胛盂也撕下一塊,撕裂的盂唇關節囊複合體因為攣縮,常難癒合,形成永久裂口,或者肩胛盂下方畸形癒合,而無法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度。

當肩關節再次外展外旋,就很可能再次發生脫位,隨著脫位次數增多,關節囊則被“撐”的愈來愈鬆弛,肩胛盂骨質越來越少,從而更加容易發生脫位。

根據肱骨頭突破關節囊的不同方向分為前脫位、後脫位、上脫位及下脫位四種類型。其中,絕大數脫位指前脫位,後三種類型較少見。但無論是哪種脫位型別都要注意在不同的時期進行針對性治療,特別是初次新鮮脫位時應全面配合醫生,避免後期複發性脫位。

脫位怎麼治?

新鮮脫位

【脫位整復】

剛脫位時,千萬別受古代電視劇影響,隨便找個江湖大夫“咔咔”就按上去了。應去醫院正規手法復位,使神經、血管受壓解除。

【固定】

復位後選用胸壁繃帶固定,前臂使用三角巾懸吊2~3周。

【功能鍛鍊】

一週左右去除繃帶,練習肩關節前屈、後伸活動;

二週左右去三角巾,配合理療,加強練習;

三週左右開始逐漸加強肩部擺動和旋轉活動,但要防止過度外展、外旋,以防再脫位。

【手術治療】

在復位無效或血管、神經嚴重受損及合併骨折時,應選擇手術。

陳舊性脫位

肩關節脫位後超3周未癒合,為陳舊性脫位。

老年患者,脫位時間長,伴骨質疏鬆,無任何症狀時,可不採取治療。

年輕患者先嚐試手法復位,若不能整復,根據年齡、職業及其他要求,考慮手術切開復位,術後加強鍛鍊。

複發性脫位

複發性脫位患者多見於青壯年,多與初次新鮮脫位復位固定不良有關, 導致後期稍有不慎,姿勢過大,便可使肱骨頭持續不斷“進進出出”,造成盂唇韌帶進一步撕裂、關節囊進一步鬆弛、關節軟骨進一步磨損或剝離掉落,最終導致骨質破壞,肩關節骨性關節炎。

避免後期嚴重後果,建議無手術禁忌症情況下儘早行關節鏡下微創手術,進行盂唇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