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成語一心求死,一意只為求死出自哪個歷史人物?其中有何典故?

高祖四年,劉邦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日夜盼望韓信前來增援,而韓信派人對劉邦說:“齊人偽詐多變,是一個易於反覆的國度,如果不設王位來鎮守,大局難穩定,希望你委派我當個假王。”劉邦震怒異常,罵道:“我被困在這裡,他竟然想自立為王!”

張良和陳平見勢不妙說:“漢軍正處困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不如做個人情,就此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讓他為我們守一方之地。否則”劉邦經提醒,頓然醒悟。於是,他派張良赴齊,立韓信為齊王。之後,徵調韓信的部隊與項羽會戰於垓下,大破項羽。從此埋下了對韓信的戒心。這也是韓信必死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項羽死後劉邦欲捉拿鍾離昧,但鍾離昧素與韓信交好,於是鍾離昧逃到楚國。劉邦得知鍾離昧逃到楚國後。不久就有人上書告發楚王韓信謀反。

陳平獻計說:“古時,天子全國各地巡行,會見各地的諸侯。陛下裝作出遊雲夢澤,要在陳州會見各路諸侯。陳州在楚地西界,韓信聽到天子出遊,又到了他的地盤上,他當然會來謁見。當他謁見陛下的時候,您便可以把他抓起來。這樣就不用派兵,只需一個武士就足夠了。”

劉邦依計行事;韓信果然郊迎在路中央。劉邦便讓埋伏下來的武士將韓信捆得結結實實,投入囚車中。 後來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留居京城,不讓他到外地任職,韓信也就不能再有所作為了。

韓信部將陳豨被封為鉅鹿郡郡守,前來向韓信辭行。韓信辭去左右道:“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親信,若有人說你謀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定會大怒而親率軍隊征討。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就可圖謀天下了。”陳豨平素就瞭解韓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計謀,表示一切聽從韓信的指示。

後來陳豨果然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征討,韓信稱病不隨高祖出征,暗地裡派人到陳豨處聯絡。韓信與家臣謀劃:可以在夜裡假傳詔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與叛將陳豨裡應外合。

呂后與蕭何密謀,偽報陳豨已死,在韓信前來祝賀時趁機擒獲,聲稱有人密告他與陳豨共謀,將韓信於長樂宮以五刑處死,並株連三族。

但是,所謂韓信密謀假傳詔旨,赦放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並試圖與叛將陳豨裡應外合,都是沒有實據的。首先,告發者是韓信準備處死的一個罪犯的弟弟,有挾怨誣告的嫌疑,即使韓信確有密謀,也不可能讓這個人知道;其次,當年韓信雄踞齊地,握有重兵,有人勸他反漢並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韓信卻認為劉邦待他不薄,不忍心背叛劉邦。

在絕對有利條件下尚且不反,而在閒居長安,既無兵權,又無武裝的情況下,韓信為什麼又要造起反來?再次,韓主被擒之後,未經審訊,立即被斬於長樂宮鍾室。假設謀反有證據,為什麼不昭示群臣?最後,劉邦平定陳豨是在高祖十一年年底,而韓信“謀反”卻在第二年春正月,此時陳豨已經冰消瓦解,韓信又怎能與他裡應外合?劉邦平叛歸來後,對於韓信的死,“亦喜且憐之”。所喜者,心腹之患已經除掉,所哀憐者,大臣無辜遭誅殺。從這種心情也可以看出,劉邦本人也並不認為韓信真會謀反。

並且據《漢書-韓信傳》記載,韓信擊殺楚驍將龍且後,項羽派武涉勸說韓信背漢降楚,反覆陳說利害,都被韓信謝絕。而韓信帳下策士蒯通,更為韓信進行透徹的形勢分析。確如蒯通所言,當時“天下權在信”,韓信“為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成為左右大局的關鍵性人物。如果韓信採納蒯通建議,與項羽、劉邦三者鼎足而立,改寫歷史並非沒有可能,而韓信並未為之所動。

所以小編以為韓信是並無謀反之心的,小編猜測劉邦殺死韓信的真正原因:

一,劉邦多次下令,韓信不受控制,韓信不受控制劉邦為了以除後患。

二.就算當時劉邦可以控制住韓信,但是以後呢?就像諸葛亮北伐時,劉禪問諸葛亮,相父為何要北伐,三國相安無事多好,諸葛亮說,陛下今年16歲,而微臣已經五十有六,現在也許天下太平,那麼十年後呢?二十年後呢?微臣一死魏軍必定會舉兵伐蜀。到那時已經無人可以抵擋魏軍了。所劉邦為了大漢江山,以除後患。

三.韓信已經稱王,並且依據天塹,手握重兵,換做任何人也不能安心。

四.韓信經過樊噲的府邸,此時樊噲按照官位是比韓信高的,但是樊噲卻以對王的禮節迎接了韓信,韓信向來看不起樊噲的出身,稍坐片刻就準備告辭了,樊噲仍以跪拜相送。韓信心裡嘲笑樊噲,心想:“讓我跟樊噲如此之流同朝為官,真是自降身價”這就是“羞與噲為伍”典故的出處。目中無人,也是他死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