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除“脾溼”最穩妥的小方子!該去的去,該留的留,送給天下脾虛人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華藥海》、《中華本草》、《中醫基礎理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說,我想跟讀者朋友聊聊去脾溼的問題。

怎麼去脾溼呢?方法很多。針對不同的症狀,中醫有不同的應對之策。

不過我今天要說的這個,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其特點,這就是“穩妥”。

你來看一下吧——

準備中藥飲片茯苓9克,山藥15克,兩者都研粗末,放在加熱水杯裡頭。先用水煎開,然後小火慢煎5分鐘,取藥汁服用。或者說,你把兩味藥反覆用剛剛燒開的沸水來沖泡,一天當中反覆加熱水,頻頻飲用。這兩個辦法,哪個都行。

這個辦法適合誰呢?我告訴你啊,就是脾虛有溼、便溏、吃東西不消化。主要表現,就是吃飯以後沒過多久馬上就如廁,一天之內大便多次,大便不成形,談不上腹瀉,但總是稀的,裡面夾雜不消化的食物。與此同時,食慾尚可,或者食慾不佳,四肢倦怠,腸鳴漉漉。這類情況,在素體脾虛的人身上可以見到,在一些大病初癒者身上可以見到,年老體弱者也可以見到。

這類人的問題,根源上說,就是脾虛夾溼。脾虛有溼,水不得運化輸布而成痰溼,五穀不得運化消磨而成積滯,溼滯困於中焦,下入腸間,於是發生上述情況。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我感覺,拋開各種中成藥、湯藥不談,我覺得輕症患者,用點山藥和茯苓是不錯的。其中這個山藥,能健脾、止瀉、益氣,固攝水谷精微。其中的茯苓,能健脾、利溼。

別看它們都是好藥,但實際上也有偏頗。山藥雖然善於補脾和固攝,但是呢,山藥本身能補脾陰,單獨用山藥,難免會留痰溼之邪於體內。茯苓雖然能除脾溼,但是它容易傷陰。

怎麼辦?兩者配合起來。山藥得到茯苓,健脾益氣而不留溼,茯苓得到山藥,除溼利水而不傷正氣。這就是“該去的去,該留的留”。同時,兩味藥性味極其平和,故而堪稱平補緩利之劑,對於脾虛有溼的人來說,藥效平和,非常穩妥。哪怕是年高體衰、大病初癒的人用,也沒問題。

這就是山藥和茯苓搭配使用的妙處。

所以我說啊,符合上述脾虛有溼特點的人,你可以用這個辦法來自我調理一下。它雖然不及成藥、湯劑來得快,但是安全性高,使用人群更廣泛。

我之所以對這個配伍印象深刻,原因就是我的老師,常常在給一些老弱者調養時,用到這兩味藥。一些大的組方里頭,茯苓和山藥必然成對出現。到後來,我潛下心來鑽研中藥配伍應用規律,發現山藥和茯苓的確是傳統對藥,深受歷代醫家的喜愛。

我把這個介紹出來,供我的讀者參考。上述內容,我以前也做過影片節目,用實物展示的方法,向讀者介紹過。您如果感興趣,可以翻出來看看。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歡迎關注“微門診”,文君然每天和你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