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沒臧太后是李元昊的嬪妃,為何李元昊死後她卻成了西夏的最高統治者

沒臧太后在歷史上頗具爭議,準確地說她並非李元昊的嬪妃,而是沒有身份的情婦,然而李元昊去世後,她卻被尊為皇太后,併成為西夏的最高統治者,這是怎麼回事呢?

據史書記載,沒臧氏是西夏涼州人。她的家族在建立西夏時頗有功績,因此深得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器重和信任。不僅家族顯赫,在朝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沒臧氏不僅出身高貴,她還擁有一張異常美麗動人有容貌,因此來求娶沒臧氏的達官貴人不少。經過千挑萬選,沒臧氏最後嫁給了野利家族的野利遇乞。

野利遇乞是一員武將,他能征善戰,與宋王朝交戰的三川口、好水川等著名戰役,都是由他來指揮作戰的。這些戰役,給予了宋王朝沉重的打擊。李元昊對他無比賞識,讓統領兵權。

為了更好地拉攏野利遇乞,李元昊還迎娶了他的侄女野利氏為皇后。這樣一來,野利遇乞的家族頓時榮耀之極。

不過,由於野利遇乞長年在外征戰,年輕漂亮的沒臧氏在府中頗為孤寂,在總管李守貴的勾引下,耐不住寂寞的沒臧氏,最終給野利遇乞戴上了綠帽子。

隨著野利遇乞屢立奇功,李元昊對他的聖寵也愈發深厚。有人對此頗為妒忌,便在李元昊面前對野利遇乞多有構陷,說他暗通宋廷。

正好宋廷也想對野利遇乞除之而後快,於是故意在邊境散佈謠言。

李元昊信以為真,一怒之下,剝奪野利遇乞的兵權,令他自盡。

隨後,又下令抄家誅族。沒臧氏趁亂逃了出去,由於無處可去,只得出家為尼。

但命運不會讓沒臧氏就此黯然到老。

不久後,李元昊發現野利遇乞是被冤殺的,頗為後悔。

皇后野利氏則趁機哭泣著請求撫卹野利家族。

李元昊便下令尋找野利家族尚存的家人。

沒臧氏於是被從尼姑庵中帶到了宮中。

野利氏憐惜她的遭遇,便將她留在宮中,和自己作伴。

有一次,沒臧氏由於躲避不及,被李元昊撞見。李元昊當即被她的容貌傾倒,於是暗中和她有了私情。

儘管頗為隱秘,但還是讓野利氏得知了真相。羞惱之際,野利氏將沒藏氏攆出了宮。

李元昊怎麼忍心沒臧氏四處流浪呢,所以,他暗中派人將沒臧氏送到離皇宮不遠的戒壇寺中為尼,並賜號“沒臧大師”。

自此後,李元昊便常到寺中與沒臧氏幽會。有時出城狩獵時,也與沒臧氏同車而行。

1047年2月,沒臧氏在和李元昊出外狩獵的途中,生下皇子李諒祚。

由於沒臧氏沒有嬪妃的身份,只能把李諒祚放在兄長沒臧訛龐的府中撫養。

由於沒臧訛龐有撫育之功,再加上有沒臧氏給李元昊吹枕邊風,所以3個月後,李元昊便委任他為國相。

此時,李元昊認為皇權穩定,於是把軍政政務都甩給沒臧訛龐,他則在賀蘭山離宮與眾嬪妃們每天縱情聲色,嬉戲無度。

此時,太子寧令哥也到了成婚的年紀。李元昊為他擇選了沒移家族的女兒沒移氏。

誰知大婚這天,李元昊見沒移氏生得美豔無比,又年輕有活力,乾脆自己做了新郎,迎娶了沒移氏。

為了不委屈沒移氏,李元昊還廢黜了野利氏的皇后之位,把她打入冷宮,改立沒移氏為新皇后。

媳婦沒有了,親孃還被打入了冷宮,這讓寧令哥好不氣惱。

沒臧氏一直想讓自己所生的李諒祚為太子,得知這種情況後,便和沒臧訛龐合謀,讓沒臧訛龐慫恿寧令哥斬殺李元昊。

寧令哥經不住沒臧訛龐的連哄帶騙,當夜探聽到李元昊酒醉而歸,他持劍衝進李元昊的寢宮。慌亂中,削下李元昊的鼻子便逃走了。

寧令哥如約逃到沒臧訛龐的府中,想在此避禍。

誰知沒臧訛龐卻命家丁將他捆綁起來,並以“弒逆”之罪,當即將他斬殺。

次日,李元昊因失血過多撒手人寰。

國不可一日無君,雖然李元昊臨終前曾留下遺命,讓弟弟委哥寧令繼承帝位,但沒臧訛龐卻以“委哥寧令既非先帝的兒子,又沒有立過半寸功勞”為由,否定了這件事。隨後,他利用手中的權力,順利地將才1歲不到的李諒祚扶上了帝位。

在沒臧訛龐的操作下,沒臧氏也順利地被尊封為皇太后,並且由於李諒祚年幼,軍政大權便先由沒臧兄妹把持。

身為皇太后的沒臧氏生性風流。在李元昊去世前,她不僅一直和李守貴保持著情人關係,還喜歡上了李元昊的侍衛官保吃多。

李元昊去世後,保吃多便經常被她召入宮中私會。除此外,沒臧氏還特別喜歡帶著保吃多在外遊樂,因此保吃多很得寵愛。

備受冷落的李守貴由於失寵,心生怨恨,於是在沒臧氏和保吃多出外狩獵時,指使府兵潛伏在路上,趁天色昏暗將他們擊殺。

沒臧氏的死,讓沒臧訛龐頗為氣惱,他在查實後,將李守貴全家滅族。隨後,為了能繼續把持朝政,他又把女兒沒臧氏嫁給了李諒祚為皇后。

不過,隨著李諒祚開始參與國政後,他愈發不能容忍沒臧訛龐在朝中飛揚跋扈,因此在政務上兩人多有相左。

沒臧訛龐見李諒祚不好控制,打算陰謀除掉他。

沒想到兒媳婦梁氏卻和李諒祚有私情,所以梁氏在探得訊息後,便向其告發,李諒祚趁機誅滅了沒臧訛龐及他的家族。

至於沒臧訛龐的女兒,李諒祚本就和她沒有感情,索性將她一併處死,隨後改立梁氏為皇后。

權傾朝野,顯貴無比的沒臧家族,就這樣失去了所有。

(參考史料:《西夏書事》《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