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喝白茶時的4個壞習慣,你的千元好白茶,就是這麼被毀掉的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之前遇到一位廣東茶友,他在私信裡提出了他的疑惑。

茶友說,他看了我們的文章與影片,發現有一處地方不對勁。

因為不管是泡什麼茶,他就沒見過我們用茶濾過濾!

茶友說,他們當地家家戶戶在泡茶時,茶桌上都會放一個茶濾。

每次泡茶,都要濾一下湯水。

不然,將帶有碎茶渣末的茶湯,直接端給客人喝,簡直是鬧笑話!

聽完茶友反映的這個問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兩地喝茶文化差異竟然如此之大。

說句實話,在村姑陳看來,茶濾並非茶桌上的必備品。

尤其是在泡白茶時,逢泡茶必過濾,沒有必要!

《2》

茶濾的存在,在於過濾茶水。

平日在用榨汁機時,榨一杯橙汁出來。

果汁經過濾網過濾,會讓湯水內部的雜質減少,看起來更清透。

泡茶時,在公道杯上放一個茶濾,可以過濾茶湯內的碎茶。

避免碎茶混入茶湯內,喝茶時喝到滿口碎茶末,十分尷尬。

但是,對於白茶的沖泡來說,茶濾的存在十分雞肋。

先從茶濾本身的特點看,平日擺放在茶桌上的茶濾,清洗過程比較煩人。

對這點,有洗過榨汁機濾網的朋友,想必會感同身受。

用茶濾過濾茶湯後,如果清洗不及時,會導致茶垢在濾網上越積越多。

隨著年久日深,茶濾上孔隙細密的濾網要想徹底洗淨,難度會大大增加。

另外,往茶桌上放一個茶濾,還要再準備一個專門擺放茶濾的架子。

不然,等到倒茶過濾完畢,隨手將溼漉漉的濾網放在桌上。

這不僅會弄髒檯面,還容易沾上灰塵雜質,並不衛生。

對於白茶來說,絕大多數的白茶,並不需要用茶濾過濾。

恰恰相反,用濾網過濾,會平白濾掉白毫。

白毫對於白茶整體風味而言,扮演著積極角色。

可以提供毫香,可以帶來鮮爽、清甜茶味,同時白毫的內部還含有不少的茶氨酸。

如此,在泡茶時將這些珍貴的白毫濾掉,無疑是損失了好茶的香氣滋味!

再加上,即便在沖泡略帶碎葉的白茶,也並非離不開茶濾。

用蓋碗泡茶時,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內,稍微等一會碎茶便會自動沉底。

在倒茶分湯時,不必再擔心會有大量碎茶末倒入茶杯內,帶來不必要的尷尬。

逢泡茶,必過濾。

這對於白茶沖泡來說,根本就是不理智的做法!

《3》

泡茶,是一門學問。

為了泡好一杯茶,要避免不少“惡習”,比如說,隨手投茶。

很多人在泡茶時,陷入一個怪圈裡,覺得有經驗的泡茶高手,完全可以擺脫條條框框。

在泡茶時,跟著感覺走,投茶用量隨性而為,隨手一抓,估摸著差不多就行。

但是,用這種“差不多先生”的方式泡茶,會帶來兩點後果。

一是,投茶少了。

泡出來的白茶,不管是香氣、滋味、韻味,都要差勁不少。

茶味淡,讓人欣賞不了好茶的箇中美妙。

二是,投茶用量太多。

投茶多,茶水比例失衡,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容易濃重不堪。

且不說,茶圈裡,多喝濃茶不利健康。

這樣又濃又苦澀的茶湯,不僅不好喝,還會浪費茶。

原本投5克茶就能泡出足夠好喝的茶味,又何必投到8克、10克之多?

凡事過猶不及。在泡茶時,投茶用量過猛不是好事,那是純粹的浪費!

常言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泡茶時,再熟練的“手感”,不如用克秤稱重投茶,來得精準可靠。

畢竟,白毫銀針、白牡丹、春壽眉、秋壽眉等,它們的形態大不相同。

單從外觀上估量投茶用量,很不靠譜。

而壓成茶餅後的白茶,體積緊實,更是難以把握用量。

在不能百分百保證,可以做到隨手一抓一把準的前提下,在茶桌上準備上一把克秤,很有必要。

要不然,在投茶用量上選擇隨性而為。

那麼,那些來之不易的高山白茶、荒野白茶、生態白茶、老白茶、白毫銀針等,可要被白白浪費了!

《4》

泡白茶時,溫水沖泡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很多人受到誤導,認為芽葉細嫩的白茶,不應該用沸水沖泡。

尤其是,像白毫銀針、牡丹王之類,它們的外形嫩,以芽頭為主,擔心用沸水沖泡會將好茶燙壞。

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科學。

茶葉被燙壞一說,沒有理論依據。

做茶時,將幹茶幹度控制到合理範圍,才能得出成品。絕大部分的茶葉,在製茶加工過程裡,都少不了“乾燥”。

在製茶乾燥時,茶葉要經歷的溫度,往往要比沸水溫度更高。

對於泡茶而言,又何必擔心好茶會被燙壞燙傷?

更何況,從外觀上認定白毫銀針、牡丹王的外形細嫩,經不起沸水沖泡,未免太小瞧了好茶。

別的不說,白毫銀針的芽頭結構,本身就是固若金湯般的存在。

產區環境好,原料品質一流的高山銀針,內質積累豐沛。

白毫銀針的芽頭,一旗一槍特徵明顯,芽頭內部呈現為“筍殼狀”。

將一顆粗壯的芽頭,從外到裡,層層剝開,可以剝出5-7層之多。

一層套一層,好比是春日破土而出的春筍,飽含生機與活力。

在泡茶時,要想穿透白毫銀針芽頭的層層防護,將內在深層次的茶味浸出,本就不易。

何況,在白毫銀針的芽頭上,還有著第二層攔截防護——白毫。

白毫本身看起來雖然柔弱,不堪一擊,但是密佈在芽頭表面的白毫,卻具有防水性。

好像在池面上戲水的鴛鴦、白羽鴨等,它們長著防水的羽毛。可以做到脫離水面時輕輕一抖,便能瞬幹。

因此,沖泡白毫銀針這類防護森嚴(層次多、白毫密)的白茶時,離不開沸水沖泡。

泡茶時,唯有滾燙的沸水,才能燃起一泡好茶的真正芳華。

浸泡出足夠精彩的茶香、茶味、茶韻。

反之,泡茶水溫不足,用溫水泡白茶,只會泡出平平無奇的“溫吞水”,茶味相差甚遠!

《5》

悶泡,不值得提倡。

悶泡的做法,會導致白茶長時間浸泡在熱水裡。

彼時,白茶內部的茶味物質,會不受控制地大量浸出。

在長時間的悶泡下,茶味釋放過多,會導致茶味被悶濃、悶苦澀。

悶出來的茶湯,味道太濃,並不好喝。

與此同時,還會導致浪費。

打個比方,一泡白茶內部的茶味物質,原本足夠支撐泡出7、8衝的茶湯。

但是,由於一開始泡茶時,就直接進行悶泡。悶泡時間長,茶味浸出過多,茶味提前消耗。

等到後幾沖泡茶時,茶味釋放後繼乏力。

可能同樣的茶,在悶泡3、4衝之後,就會徹底變淡。

悶泡,會導致好茶的花期變短!

何況,內質積累豐富的優質白茶,可以用快出水沖泡。

往蓋碗內衝入沸水後,可以將茶湯“秒出”。即短短几秒內倒出茶水。

更細緻來說,按照快出水的要求,從往下注水開始計時,等到蓋碗內部的大量茶水倒出,以用時7-8秒為標準。

好茶的茶味充足,不用擔心快出水泡茶,會茶味寡淡。

除非是,等泡過了五、六沖後,隨著茶味逐漸被消耗,才需要在後幾衝時,適當延長浸泡時間。

反過來看,那些從第一衝開始就需要悶一悶,不然沒滋味的白茶。

它們多半是,內在品質有貓膩!

《6》

曾經,有網友反駁我們的“快出水”泡茶論。

“這麼這麼快就倒出來,能有茶味?”

“好茶不怕悶,悶一悶更好喝。”

“白茶都可以煮著喝了,為什麼還怕悶泡?”

圍繞著這些白茶沖泡誤區,千言萬語可以用一句話歸結:

只要茶好,何愁快出水會沒有味道?

疾風知勁草,烈火知真金。

用蓋碗泡好一杯白茶,方法很簡單。

標準蓋碗,投茶5克,沸水沖泡,快速出湯,瀝盡茶水……

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到底上面說的泡茶方法,是準,還是不準?

親自一試,自然見分曉!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