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駱賓王在易水邊為荊軻寫下一首詩,短短二十字,道不盡的悲涼慷慨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已快60歲的駱賓王因上疏諷諫,觸怒了武則天,被誣下獄。次年,駱賓王遇赦出獄,這一年冬天,他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仍決心報效國家。

在易水邊上,駱賓王看著蕭蕭水寒,不禁唸到: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短短二十字,充滿著詩人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詩裡提到的故事,便是戰國末年,秦國滅六國的那段歷史。

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攻入邯鄲,俘虜趙王遷。秦軍兵臨易水,將要進攻燕國。秦軍的實力有目共睹,燕國根本無法抗衡,無奈之下,燕太子丹想出了刺殺秦王政的招數,這也是魚死網破的一招,不成功便成仁。

因此,太子丹找到了著名的刺客——荊軻,讓他假裝成使者,向秦國獻逃將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

可以說,太子丹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荊軻身上了,在臨走的時候,荊軻在易水離別太子丹,這是一次蒼涼悲壯的離別,所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千古以來,荊軻慷慨赴國難的凜然正氣就一直震撼著人們。

這場刺殺就如我們現在所知,結局以失敗告終,荊軻為國而死,而這件事後,燕國也徹底沒有覆盤的機會了。

荊軻雖然失敗了,但他慷慨凜然的大義卻不曾消失,當然,在駱賓王心中,也是如此。駱賓王雖很早就出了名,小時候就以一首《詠鵝》而被視為“神童”,但長大後,他長期懷才不遇,侘傺失志,在官場沉浮多年,受到了來自武則天勢力的打壓和迫害。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駱賓王自認空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無處揮灑,失意的他站在易水邊上,想起當年荊軻就是在這離別一眾人等,為理想決然而去,駱賓王心中不免泛起了漣漪,於是便借詠史以喻今,盡情抒發自己的苦悶和抱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不知道說出這句話的駱賓王當時心中是何等的悲涼,荊軻敗了,當年的蕭蕭易水寒到了現如今,也依然冰寒。但是,荊軻雖然奇功不就,卻令人肅然起敬,他的義氣還在,這易水也還在,那麼,這視死如歸的精神也將永存下去。

駱賓王為何要在易水邊上演這麼悲涼的一幕呢?這都是因為他這一生,歷經坎坷,鬱郁不得志。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六十歲左右,從唐高宗時代開始,他就在官海沉浮,好不容易等來了升官的機會,一朝之間又因“言語衝撞武則天皇后”被入了獄。

出獄後,駱賓王離開王都,這個已然年逾花甲的老人,在經歷了這一切後,仍然滿懷著報效李唐王朝的初心。

作下這首詩約5年後,駱賓王又參與了討伐武則天的活動,《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這篇名篇,就是在這樣一個老者的筆下寫就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這篇文章精彩到連被罵的武則天本人都要驚歎點贊,甚至痛惜失去了一位人才。

駱賓王就是這麼一個有傳統文人傲氣和充滿使命感的人,可惜,時不待我,有理想很容易,實現的過程卻充滿荊棘。

駱賓王這股子不畏強權的堅定之心,和當年英勇就義的荊軻何其相似,想必駱賓王也是在荊軻身上看到了這種不畏懼、不放棄的精神,才站在易水邊,悽悽涼涼地慨嘆著。荊軻的故事感動了駱賓王,而駱賓王的詩又觸動了多少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