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先秦史概況

三皇五帝

中國歷史五千年,總是有數不清的英雄事蹟,念不完的經典華章。中國的上古歷史,群星璀璨,紛紛擾擾,絲毫不亞於後世的漢唐偉業。

我們今天圍繞著幾個問題來,梳理一下上古歷史的脈絡,重點講解一下春秋和戰國的歷史。

一,夏朝到底存在嗎?

二,夏朝之前是什麼王朝?

三,商周的大體情況。

四,春秋戰國時期的情況。

夏朝,肯定是存在的。我們講歷史,一般都說有五千年,為什麼外國人不承認?因為自商王武丁開始,才發現有甲骨文記載武丁的事蹟,武丁之前的甲骨文還沒有。因此,我們斷定商朝的存在,隨著近幾年的考古工作的進展,我們發現了很多早於商朝的遺蹟,比如像二里頭文化遺址,三星堆文化遺址等。

大禹

商朝,是憑空而來的嗎?肯定不是。

我們可以看文字的發展,甲骨文是一種非常成熟的的文字體系了。當時的資訊並不發達,一個成熟的文字體系從開始到形成高峰,需要多長時間。我們今天看來最少需要一千年到兩千年的時間。那我們來推斷一下,商朝武丁時期,離商湯建國多少年?估計也就二百年左右,商朝中期的君主,也是中興之主。如果往前推一千年,乃是軒轅大帝時候,我們現在歷史課本上考證夏朝的時間是公元前2076年到公元前1600年,總共四百年的時間。就算加上商湯到武丁時期的兩百年,也就是六百年的時間而已。文字形成不會少於一千年,而且還得是在特殊的條件之下,不斷的融合發展。

商湯

夏朝無疑是存在的,而中國古書上記載倉頡造字,也是可以認可的。古書上記載,軒轅黃帝,結束了神農氏王朝的統治,建立黃帝王朝。神農氏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部族首領的稱號。

黃帝

古者神農氏思禽獸有限,人民眾多,一旦禽獸食盡,民將無以為生。若草木一年可生一次,源源無窮。而草木之可以養人者,莫若五穀。時民有疾病,未知藥石,故多死亡,神農氏嘗百草,察其溫平寒熱之性,嘗一日遇七十餘毒,神而化之,遂作方書,以療民病。神農氏,在位一百四十年,享壽168歲。娶莽水氏女,生帝臨魁,在位八十四年,臨魁生帝承,在位六十年。承生帝明,在位四十九年。明生帝宜,在位四十五年,宜生帝來,在位四十八年。來生帝裡,在位四十三年。帝裡生節莖,節莖生克及戲,皆不在位。克生子榆惘立,居空桑,為政苛急,好勇鬥狠,群臣怨望,諸侯皆貳。九黎大酋蚩尤氏,乘炎帝世衰,作刀戟大弩,吞併各部,帝榆惘不能制。命居少昊以臨四方,蚩尤跋扈囂張,橫行無忌。出洋水,登九淖,攻帝榆惘於空桑。榆惘被逼,遁居逐鹿,蚩尤又進攻之。有熊國君軒轅氏,徵集諸侯,會師於逐鹿之野,合圍蚩尤。適連日大霧,軍士昏迷,不能取勝,且疑霧乃是蚩尤所作,益惶恐不安。軒轅氏獨構巧思,造指南車以示四方,乃戰敗蚩尤。追至中冀,擒而烹殺。后帝榆惘音亂如故,且侵凌諸侯,諸侯不能忍,推軒轅氏為天子,伐榆惘,戰於板泉,勝之。榆惘遜位,安置於潞,合計榆惘在位五十五年,而神農氏之血胤以亡。

神農氏

總共神農氏王朝四百年曆史,而黃帝得天下。

黃帝得天下,傳帝摯,帝嚳,顓頊,堯舜到大禹王。

大禹王得禪讓制稱王,準備給伯益君主禪讓時,大禹的兒子夏啟,篡位謀逆,殺死伯益,稱為君主,開始家天下。

大禹治水

公元前2076年,夏啟篡位,建立夏朝。

經過,三代君主,到了太康時期,昏庸腐敗,很快太康丟了江山,被韓浞竊取了江山,韓浞在位幾十年。史稱太康失國。

大禹伐三苗,夏啟徵有扈。

夏朝的地位被得到鞏固,然後架不住後代的子孫敗家子敗家。

太康失國,韓浞霸佔江山,淫,亂後宮,搞得民不聊生。此時,韓浞有八個兄弟,非常厲害,各個都是領兵打仗的高手,連同韓浞在內共九個人,橫行天下,搞得百姓在水深火熱之中。

這個時候,有個叫后羿的神射手,組織軍隊,將韓浞等九個兄弟全部射死!

這個傳說,後來變成了后羿射日。韓浞等九人,跟老百姓說,我們是天上的太陽,你們這些刁民能奈我何?太陽能死嗎?

后羿射日

老百姓說,我希望太陽能死,我們跟你們九個太陽一起,死。傳說不斷的被神話,因此,變成了後來的后羿射日了。后羿成了夏朝的新君主,史稱夏后氏監國。不過後羿因貪圖美色,很快被當年的太康失國的太康的兒子打敗,恢復了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少康中興

透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敘史可以看到華夏族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是東夷族)的歷程 。少康之子杼承後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製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說法。他還派人討伐東部地區的東夷(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傳說其獲取了吉祥物九尾狐。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報祭‘’。 《國語·魯語》說道‘’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認為杼全面地繼承了禹的事業。

那麼從少康開始,到夏桀,到底有多少君主?又當了多少年?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遺腹子。少康時終於推翻了入主夏國四十多年的有窮氏政權,史稱“少康中興”。少康是一位有作為的國王。

杼 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兒子。曾參加父親領導的恢復夏國的戰爭,並立下許多戰功。他發明了甲和矛,並大舉征伐東夷,取得勝利。

槐 在位44年

槐,杼的兒子。他在位時社會經濟有所發展。

芒 在位18年

芒,槐的兒子。他在位時,開始了延續數千年的沉祭(即將祭物沉入黃河企求河神的庇護)。

洩 在位21年

洩,芒的兒子,他在位時,正式賜封九夷各部諸侯爵位。

不降 在位59年

不降,洩的兒子。在位59年後,讓位與其弟扃。

扃 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在位21年

廑,扃的兒子。他在位時,夏國開始衰落。

孔甲 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兒子。司馬遷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yin亂”,可見孔甲是一位胡作非為的殘暴昏君。

皋 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兒子。

發 在位11年

發,皋的兒子。他在位時,各方諸侯已經不來朝賀了,夏國進一步衰落。

桀 在位52年

桀,發的兒子。是歷史上有名的殘暴之君。窮奢極欲,暴虐嗜殺,終於被商湯所滅,結束了長達近400多年的夏朝。

紂王和妲己

其實,不管是夏朝還是商朝,還是周朝,他們的祖先都是黃帝軒轅氏的官,後來由於堯舜的賢明對諸侯和官員管理比較松,讓他們做大。其實大禹和夏啟有種說法就是合謀,大禹王臨死前就是把王位傳給夏啟,開始家天下。夏商周其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時代。各個諸侯誰有實力誰做大哥。禪讓制早就名存實亡。商朝的東征西討,統一各部。在公元前1000年,紂王zifen,一次偷襲戰爭中完整的交接給了周朝。我們看電視封神榜,說紂王如何不堪,其實商朝在紂王時代非常的強大,紂王本人孔武有力,疆域非常遼闊,而且還在擴大,紂王是一個非常有為的君主。

紂王妲己

四方諸侯一開始莫不崇拜,到後來,冀州候蘇護將女兒送入皇宮,我個人懷疑這件事早有預謀,是西方諸侯和北方各諸侯有預謀的顛覆商朝做得準備。就像西施被送給吳王夫差一樣,貂蟬送給董卓一樣。就是去禍害商朝的。一旦出現痺症,朝堂昏庸黑暗,天怒人怨的時候,四方諸侯皆反。周文王和周武王在牧野與商朝軍隊決戰時,紂王正帶著商朝的正規部隊,討伐東夷。臨時將奴隸湊起來的軍隊,去對抗強大的周軍。這是沒辦法的事情。最後,刑徒軍在牧野倒戈相向,跟著周軍這個仁義之師,共同進入朝歌。

周武王

為什麼周朝不定都朝歌?因為搶奪政權並不光彩,定都鎬京,鎬京在今天的西安,朝歌在今天的河南淇縣。再一個朝歌裡面還有很多商朝的遺老遺少,文武大臣。因此,周武王迫於輿論的壓力,將商朝遺民分封在宋。也就是在河南安陽,南陽一帶。跟著周武王起兵造反的各路人馬都開始封王,據說這就是封神榜的原型事件,姜子牙封在齊,周公旦及其後代封在魯,等等。周朝初年,大封諸侯,拱衛京師。分封制貫穿周代800年,唯獨,楚國是原有的南方蠻族,周朝與蠻族交戰不止,滅不了蠻族,就封它為楚王。隨著周朝的管理越來越松,各個諸侯國的勢力越來越大,周朝前期各個諸侯還能聽天子的話。但是也是陰奉陽違,到了周幽王時候,為了博得美女褒姒一笑,竟點燃烽火臺謊稱犬戎進攻,結果是一場鬧劇。

烽火戲諸侯

這就是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幽王被殺,美女褒姒被犬戎兵擄走。成為軍妓,也就是慰安婦。各個諸侯,一看不得了。這個時候大家一起把犬戎趕走,周平王以強大的軍事力量號召四方,稱王。史稱周平王。平王東遷,因為陝西西安離犬戎很近,時常受到犬戎的攻打,所以,周平王東遷洛邑,也就是洛陽,定都洛陽。開始了周朝的下半部分,史稱東周。

平王東遷

到了公元前770年,中國開始進入春秋時期。

到了公元前770年前後,周武王分封的各個諸侯,勢力越來越大,隨著周王室的沒落,周王的昏庸無能,各個諸侯不聽中央的調配,反倒周王室以中央的名義周旋於各諸侯之間。這就是所謂的王道和霸道的分界點。因為人口越來越多,各個諸侯就像各個孩子一樣,大了遲早分家,各顧各的,有的發展的很好,有的發展的不好,中央的周王室就像老兩口,沒人管了。以至於周王室窮到什麼程度,周王死了沒錢治喪,派人跑到魯國去借錢治喪,到魯國去借錢買棺材。

春秋五霸

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以後,西土為秦國所有。它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了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在歷史上展開了一幕幕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首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內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燕國打敗了北戎;聯合其它國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擾,“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國與魯、宋、鄭、陳、衛、許、曹諸國聯軍侵蔡伐楚,觀兵召陵,責問楚為何不向周王納貢。楚的國力也很強盛,連年攻鄭。但見齊桓公來勢兇猛,為儲存實力,許和而罷。以後,齊桓公又多次大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會盟,加以犒勞。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

齊國稱霸中原時,楚國向東擴充勢力。齊桓公死後,齊國內部發生爭權鬥爭,國力稍衰。楚又向北發展。宋襄公想繼承齊桓公霸業,與楚較量,結果把性命都丟了。齊國稱霸時的盟國魯、宋、鄭、陳、蔡、許、曹、衛等國家,這時都轉而成了楚的盟國。

正當楚國想稱霸中原之時,晉國勃興起來。晉文公回國後整頓內政,增強軍隊,也想爭當霸主。這時周襄王被王子帶勾結狄人趕跑,流落在外。晉文公以為是“取威定霸”的好機會,便約會諸侯,打垮王子帶,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幟。公元前632年晉楚兩軍在城濮大戰,晉軍打敗了楚軍。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王也來參加,冊命晉文公為“侯伯”(霸主)。

晉文公

晉楚爭霸期間,齊秦兩國雄踞東西。春秋中葉以後,楚聯秦,晉聯齊,仍是旗鼓相當。但爭霸戰爭加劇了各國內部的矛盾,於是出現了結束爭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國約合晉楚訂了盟約: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來,互相救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第三國。「弭兵」反映了兩個霸主之間的勾結與爭奪,也反映了一些小國想擺脫大國控制的願望。公元前575年晉楚於鄢陵大戰,楚大敗;公元前557年晉楚於湛阪大戰,楚又敗。這一期間,晉秦、晉齊之間也發生過大戰,晉獲勝。公元前546年,宋國再次約合晉楚(弭兵),參加的還有其它十多個國家。會上商定:中小國家此後要對晉楚同樣納貢。晉楚兩國平分了霸權。

當晉楚兩國爭霸中原時,長江下游崛起了吳、越這兩個國家。晉為了對付楚國,就聯合吳國。吳、楚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506年,吳國大舉伐楚,節節勝利,一直打到楚都。從此,楚的國力大大削弱。在晉國聯吳制楚時,楚國則聯越制吳,吳、越之間戰爭不斷。吳王闔閭在戰爭中戰死,其子夫差立志報仇,大敗越王勾踐,並率大軍北上,會諸侯於黃池,與晉爭做盟主。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積蓄力量,乘吳王夫差北上爭霸之機,發兵攻入吳都。夫差急忙迴歸,向越求和。不久,越滅吳,勾踐也北上會諸侯于徐州,一時成了霸主。

越王勾踐

春秋時期各國的兼併與鬥爭,促進各國、各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屬間的接觸與融合。經過這一時期的大變動,幾百個小國逐漸併為七個大國和它們周圍的十幾個小國。從魏文侯開始至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是魏國獨霸中原的時期。魏的強大,引起韓、趙、秦的疑慮,它們之間摩擦不斷。公元前354年,趙國攻衛,魏視衛為自己的屬國,於是出兵攻打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援,齊派田忌救趙,用孫臏之計,襲擊魏都大梁。時魏軍雖已攻下邯鄲,不得不撤軍回救本國,在桂陵被齊軍打敗。次年,魏、韓聯合,又打敗齊軍。公元前342年魏攻韓,韓向齊求救,齊仍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設計將魏軍誘入馬陵埋伏圈,齊軍萬箭齊發,魏國大將龐涓自殺,魏太子申被俘。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由此造成了齊、魏在東方的均勢。

秦孝公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一躍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於是向東擴充套件勢力。先是打敗了三晉,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後又向西、南、北擴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紀末,其疆土之大與楚國接近。在秦與三晉爭鬥之時,齊國在東方發展勢力。公元前315年,齊國利用燕王噲將王位「禪讓」給相國子之而引起的內亂,一度攻下燕國。後因燕人強烈反對,齊軍才從燕國撤出。當時能與秦國抗爭的唯有齊國,鬥爭的焦點則集中在爭取楚國。

楚國的改革不徹底,國力不強,但它幅員廣大,人口眾多。楚結齊抗秦,使秦國的發展大受影響。於是秦派張儀入楚,勸楚絕齊從秦,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為代價。楚懷王貪圖便宜,遂與齊國破裂。當楚國派人去要地時,秦相張儀卻狡辯稱“只有六里”。楚懷王興兵伐秦,大敗而回。楚國勢孤力弱,秦便東向進圖中原。先是與韓、魏爭鬥,後與齊國爭鬥。公元前286年,齊滅宋,使各國感到不安。秦國便約韓、趙、魏、燕國攻齊,大敗齊軍。燕國以樂毅為將,趁勢攻下齊都臨淄,攻佔七十餘城。齊王逃至國外,為楚所殺。齊國的強國地位從此一去不復返。由此,秦國開始了東向大發展。

秦始皇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加緊統一的步伐,用金錢收買六國權臣,打亂六國的部署,連年發兵東征。經過多年的爭戰,從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至公元前221年滅齊,東方六國先後為秦統一。中國實現了華夏民族的統一、建立起了一箇中央集權國家。秦的統一是春秋以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比起西周,東周時期的生產力又有新的發展,採礦、冶煉、鑄造業中出現了許多新工藝,如豎井中採用垛盤支護,使採掘深處的銅礦成為可能;硫化礦冶練技術的出現,拓寬了銅礦資源的利用;焊接、嵌錯、鎏金和失蠟法鑄造工藝等,使中國的青銅時代進入又一個繁榮期。鐵器的出現,特別是戰國中葉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行業中逐漸普及,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更細,各行各業的興盛,促進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使商業活動空前活躍。新興地主階級及相應生產關係的出現,對舊有生產方式是個沉重打擊。這是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導致割據與混戰,給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造成人員的大量傷亡。各國之間設關立禁,也不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實現統一,才能促使社會更快地發展和進步。廣大農民、工商業者和新興地主都盼望統一。雖然統一是靠長時間戰爭實現的,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它畢竟換來了歷史的進步,使一種新的制度得以確立。

秦始皇

秦始皇統一六國,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秦始皇廢除了古代的封國建藩制度,推行郡縣制,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層層控制的統治體系,並採取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對中國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秦的統一,為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