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一個誤國誤民的歷史罪人,老百姓至今把他當大英雄崇拜

現代人想了解歷史,只需步入書店或者開啟網際網路,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唾手可得,但對於古人而言,這並非一件易事。古代由於印刷術的落後與制約,書籍量少而價昂,能夠擁有整部二十四史、閒來無事翻看一番,只是少數王公貴族和文人學士的專利,普通百姓很難擁有這個條件。

對老百姓而言,瞭解歷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形式,包括評書、戲曲、演義小說、民間故事等等。這些民間文藝形式情節引人入勝,人物形象飽滿生動,確實是茶餘飯後很好的消遣之資。

但它們畢竟只是一種文學形式,與真實歷史有著本質區別。民間文藝家們,為了追求藝術效果,往往會對歷史事實進行大刀闊斧的揚棄取捨,換而言之,在藝術性與真實性之間,他們首選前者。民間文學在流傳過程中,再被認為加油添醋、添枝加葉,最終會導致與真實歷史的差別越來越大。

有很多人物,在歷史上是堂堂正正的正面形象,赤膽忠心為國為民,但在演義評書中,卻成了令人不齒的跳樑小醜。比如北宋末年的武將王稟,在1127年的太原保衛戰中血戰金兵,為國捐軀,在《水滸傳》中,卻成了嫉賢妒能、心胸狹隘的小人,令人嘆息不已。

宋朝還有一個歷史人物,在真實歷史中是誤國誤民的歷史罪人,但在演義評書中卻成了大英雄,老百姓對他崇拜千百年。此人就是北宋宋徽宗時期的武將呼延慶。呼延慶,這位手使鐵鞭的悍將,是各類評書戲曲演義中的熱門人物之一,在民間知名度和影響力可謂如雷貫耳。

以呼延慶為主角的民間文學內容極為豐富,如《呼延慶打擂》《呼延慶徵西》《呼家將》等等。相信很多中國人在成長曆程中,都曾接觸過以呼延慶為題材的評書戲曲等等,都對這位武藝高強、忠肝義膽的武將充滿崇拜之情。

但遺憾的是,真實歷史中的呼延慶,與評書演義完全是大相徑庭,判若兩人。呼延慶,幷州太原人,出身將門世家,祖上是以驍勇善戰著稱的北宋開國名將呼延贊,其後代在北宋軍中歷任軍職。到呼延慶這一代,擔任北宋登州平海軍指揮使,負責登州沿海一帶的軍事防禦。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接受遼國降臣馬植的建議,派出一個小型使團出使北方的金國,商談南北夾攻百年宿敵遼國,呼延慶就是這個使團的主要成員之一。之所以選中他,是因為他在駐守登州海防期間,與各國客商多有接觸,因此通曉外國語言,且“博聞能談說”,口才便捷能言善辯。

呼延慶乘船出海,先後四次出使金國,最後見到金主完顏阿骨打,經過談判與金國打成了夾攻遼國的協議,史稱宋金“海上之盟”。然而,呼延慶此舉卻成了北宋命運轉折點,堪稱誤國誤民,毀掉了大宋江山。宋朝雖然不像漢唐那樣雄風磅礴,但細細品讀宋朝歷史,也往往會發現宋朝其實也很有料,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呼延慶在宋朝歷史上扮演過這樣的角色。

當時天下形勢宋遼兩弱,金國一家獨大。宋遼聯手抗衡金國,是宋朝最為明智的選擇。但呼延慶出使金國,促成海上之盟後,宋朝反而倒向金國,聯手滅掉遼國,結果金國與宋朝之間失去遼國阻礙,野心不可遏制,馬上發病南下攻打宋朝,並且在靖康之變中一舉滅宋。呼延慶可謂是此次事件中誤國誤民的歷史罪人。但在民間文藝家們的包裝下,世人至今還把他當英雄崇拜,令人無語。

參考資料:《皇明經世文編》《續資治通鑑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