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在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糧食從哪裡來的?怎麼養起龐大的軍隊的?

都知道現在國家又戰略糧倉,古代也有戰略糧倉。兵家常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很多時候糧草準備的是否充分、有沒有被敵人偷襲燒燬,在很多情況下決定著戰爭的勝利與否,至少是戰爭的走向。所以,從古至今,每個國家都為戰爭儲備著戰略糧草,一般而言,級別都是高於普通糧倉的,無論是糧草的質量等級,還是儲備數量。

糧食是戰爭時期的重要戰略物資,戰時一般由國家統一控制和調撥,吃不飽飯的軍隊是沒有辦法作戰的,而軍隊又是完全脫產的龐大耗糧群體,因此在抗戰時期只有三種辦法可以解決軍糧問題,一是在駐紮區域就地徵收,二是透過糧食高產區的交易和流通,三是從國外進口或得到援助。

如果國家無法供應更多的軍需和糧草,但又必須應對戰爭或堅持進行對外擴張,那又該怎麼辦呢?面對一群沒糧食吃的虎狼之師,為了避免他們出現刀刃向內,臨陣倒戈的情形,國家就只能睜一眼閉一眼,在一定程度上默許他們搶奪敵人的糧食,甚至搶奪自己百姓的糧食,以滿足他們的私慾。

在蘇聯建立時,蘇維埃政權就採取“餘糧收集制”,即農民除了保留自己的口糧和種子外,其餘餘糧全部上繳,這樣雖然損害的農民的利益,但是也使蘇維埃政權消滅了敵人,保衛了革命成果。所以說,在戰亂年代,人民才是最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