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這七種是有毒的淡水魚,前四種魚釣時要小心,後三種魚吃時要小心

在淡水魚中有好幾種帶毒的魚,在我們垂釣和食用時應引起高度注意,一個不小心或許就讓你住上幾天醫院,嚴重的或許還會丟了卿卿性命。本文就來盤點這些帶毒的淡水魚,前四種釣時要小心,後三種吃時要小心。

先說導致老趙住院的戈雅魚,學名叫黃顙魚,有的地方叫昂刺魚、黃辣丁、嘎牙子、黃姑子等。它能夠透過脊背上的骨骼摩擦碰撞,來發出嘎嘎的聲音,所以也有人稱這種魚叫嘎魚。它的背鰭棘和胸鰭棘的外表皮膜內有毒腺組織,含有少量毒素,如果不小心被刺到人體,會引起劇痛、出血和區域性紅腫,甚至還會引起面板過敏和低熱發燒。

釣起來戈雅魚時一定要注意,它背上的那根毒刺讓不少人吃了苦頭。摘鉤的時候要用毛巾把魚包裹好,才不會傷到自己。處理黃刺骨,也要先把那根骨刺去掉,然後熬湯、紅燒,特別好吃。

羅非魚又叫非洲鯽魚,因為它原產自非洲,屬於熱帶魚類。由於羅非魚具有生長快速、繁殖力強、抗病能力強、肉質鮮美、魚刺少和高蛋白等諸多優點,被我國引進作為經濟魚類。

這種魚在南方比較常見,江河湖泊甚至小河溝都有,在北方很難過冬,只有夏季時黑坑會引進羅非魚。小羅非魚被釣魚人列為討厭的鬧窩小雜魚之一,但大羅非魚的“待遇”卻不同,很多釣友特別喜歡釣它。

羅非魚的背鰭刺上有毒素,垂釣時要小心,一旦被刺後會有腫痛現象,但它的毒素在高溫下會完全分解,不影響羅非魚的食用。

鱖魚又叫鰲花魚,身體側扁,背部隆起,身體較厚,尖頭。唐代詩人張志和在《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寫到“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它是我國“四大淡水名魚”中的一種。鱖魚肉質細嫩,刺少而肉多,其肉呈瓣狀,味道鮮美,而且還有一定的藥膳功效,具有補氣血,益脾胃之功效。常用於虛勞損瘦,脾胃虛弱,腸風便血。

但鱖魚的身上的12根背鰭刺、3根臀鰭刺、2根腹鰭刺均有毒腺分佈,人如果被它刺到,傷口腫脹,疼痛無比,還會出現發燒和畏寒的情況。如果這些症狀嚴重的話,需要及時就醫。

如果釣到鱖魚,儘量戴手套或者用毛巾抓魚,小心裝入魚護中。魚刺的毒素怕熱,經過烹飪加溫,有毒物質會被分解掉。

塘鯴魚又稱魚鬍子鯰,是鯰魚的一種,是一種大型底棲淡水魚類,以小魚、小蝦、軟體動物以及水生昆蟲為食,喜群居,晝伏夜出。

塘鯴魚的胸鰭棘和背鰭棘刺有毒,被刺到會引起劇痛和紅腫。更要提醒大家的是,鯰魚肉自身是沒有毒的,但是鯰魚卵卻是含有毒素的,不能食用!它的魚卵會導致人出現嘔吐、腹瀉,甚至呼吸困難、癱瘓的可能。

釣塘鯴魚時操作上要小心;食用鯰魚時,體內的內臟和卵一定要丟棄。

鮰魚的學名叫長吻鮠是學名,鮰魚是俗稱,有的地方稱為江團、肥沱、肥頭、回王魚的。廣泛分佈於遼河、淮河、長江、閩江、珠江等水系,尤以長江水系最普遍。

鮰魚的背鰭和胸鰭上有魚刺,這上面有毒,而且還是淡水魚中毒性比較強的。一般被刺傷後,傷口會劇痛,同時還會灼熱,區域性會腫脹,甚至會導致發燒的症狀,往往會持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

光唇魚俗稱石斑魚、羅絲魚。體細長,側扁,頭後背部稍隆起,腹部圓而呈淺弧形。頭中等大,側扁,前端略尖。5-8月是它們的繁殖季,主要分佈於上海、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等地的溪流中。屬於小型經濟魚類,肉質鮮美。

光唇魚的魚卵在發育階段逐漸變得有毒,成熟的魚卵毒性最強。食用後會引起頭暈,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曾經發生貓、雞等動物食魚卵引起死亡的事件。

一般魚身上的毒素在一百度高溫時會化解,但光唇魚的魚卵加熱至一百攝氏度,持續半小時,依然不能完全有效降低其魚卵的毒性。只有加熱到一百二十攝氏度以上,並且保持半小時以上才能將其毒性破壞。所以,光唇魚的卵還是不吃為妙,免得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河豚魚的毒素集中在血液、內臟等部位,曾有把日本一位國寶級大師毒死的“戰績”,我國的野生河豚主要是長江裡的洄游魚類,在野生的水域會吃到很多有毒的生物,因此毒素集中在血液、內臟等部位。

如今能端上桌的河豚,都是養殖的河豚。特別是揚州,為了吃河豚,不斷改良河豚的生活環境,讓如今的河豚無毒好吃。

釣獲鮰魚時一定要小心,抓它的時候最好戴上膠皮手套。

從以上列舉的7種魚中我們不難看出幾乎都是掠食性魚類,但食素或雜食性魚類也不能忽視,比如我們在淡水中釣獲的有柴油味的魚,像鯽魚、草魚、鯉魚等,多是在汙染水域中長大,身體裡面也含有一定的毒素,這類魚我們最好不要食用。

另外,還有鱸魚,它分為海水鱸魚和淡水鱸魚,鱸魚本身是沒毒的,但在其生長過程中受細菌感染時其表面沾染了有毒物質,此時如果被鱸魚刺傷,被傷的地方也會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