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蚶:“血淋淋”的小海鮮,在唐朝,一次進貢就勞民四十三萬

2005年11月28日,由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寧波考古研究所及奉化市文物保護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奉化白杜一處考古點的一座古墓中挖出了滿滿一陶罐的奉蚶(奉化當地的蚶種),重量有2。5公斤。

出土的奉蚶外殼色澤如新,儲存完好。這是一座西漢中晚期的墓葬,而且根據當時隨葬品和墓穴的規格推斷,墓主人是一個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一罐奉蚶應該是隨葬品,可見當時的奉蚶在當地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食材了。

2006年,也是在奉化白杜,在當地另一處古墓群發掘中,出土了一個日常使用的陶壺,也是西漢晚期的隨葬品,裡面盛滿了各種貝類,數量近200枚,其中還有幾枚未食用的奉蚶。

由此可以推斷,早在2000多年前,浙江寧波的奉化地區就已經普遍食用蚶類了。

蚶類,主要有魁蚶、泥蚶和毛蚶等幾個品種,在我國的沿海地區,由南到北都有廣泛的分佈。在我國各地更是有五花八門的叫法:魁陸、魁蛤、瓦屋子、蚶子、血蚶等。

因為生活在灘塗等潮間帶,便於捕獲,蚶等貝類估計是早期人類最早食用的海鮮之一。因為食用早,所以給了有“食療”傳統的中醫很大的發揮空前。

在渤海挖蚶子的漁民

可以說,在我國沿海地區,蚶不但是一種海鮮食材,更是一種藥材,在各種醫藥典籍上均有記載。

《本草綱目拾遺》:溫中消食,起陽;

《本草經疏》:蚶,味甘,氣溫,性亦無毒;

《經》曰:裡不足者,以甘補之;

《食療本草》:潤五臟,治消渴;

等等,還有一大堆,這裡就不過多列舉了。

雖然有悠久的食用歷史,各地在怎麼吃蚶方面,倒是沒有太大的差異。最“正宗”的方法,自然是生食,喜歡的人簡直愛到不行,而蚶吃起來帶血,這在內地的人們看來,簡直茹毛飲血,跟原始人一般。

也有將生蚶醃製後食用的,又是另外一種風味。

不過也有稍微“文明”一點的吃法——白灼。當然不是一般的白灼,而是用燒開的水,直接汆燙較短的時間,撈出後食用,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來調節汆燙的時間,時間短的,還是會帶血,時間一長,血色就會消失,風味也就變了。

因為味美,再加上有食補功效,所以蚶在我國大部分沿海地區都非常流行,吃得非常熱鬧,在西漢時候都能被當作隨葬品就能知道有多風靡了。

大家可別以為蚶只是在沿海地區流行而已,只能算是小眾食材,其實,這種美味又帶有滋補光環的“小海鮮”,連唐代的皇室都鍾情不已。

據記載,浙江寧波地區,舊稱明州,在唐代中期的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奉召要向朝廷進貢淡菜五斗,海蚶五斗(一斗=十升)。

在我國古代,各地方都有向中央政府進貢的傳統,一般都是當地特色產品,主要是為了彰顯中央對地方的掌控。除了形式主義外,很多進貢的食品都算得上是各地最優質了食材了,最有名的當屬楊貴妃和荔枝的典故。

為了能讓楊貴妃吃上一口新鮮荔枝,唐玄宗簡直不惜血本。

但這種敗國的做法,在唐代,可不是唐玄宗開的先河。我們再繼續之前的海鮮進貢。

在唐朝中期,寧波地區每年要向長安進貢指定的海產品,其中有記載的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就被要求進貢淡菜和海蚶各五斗。

雖然這兩種海產品只要儲存得當,離水也能存活一定的時間,但根據當時的物流條件來看,想要將淡菜和蚶在新鮮的狀態下運進長安城,並不比運送荔枝輕鬆。

為了保證海鮮的新鮮度,地方上每次進貢都會徵發96000人,這還不算沿途配合的其他雜役和民夫。

因此,在歐陽修的《新唐書》有記載,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時任華州(今陝西省境內)刺史的孔戣上奏朝廷,以“自海抵京師,道路役凡四十三萬人”為由,要求取消海鮮上貢。

雖然海鮮只是在自己轄區內路過而已,但孔刺史卻必須出錢出力送出境,實在是被折磨得不堪重負,只能向朝廷叫苦。

雖然朝廷後來採納了孔戣的奏請,但海鮮上貢並沒終止,只是減少了種類和數量而已,但蚶的進貢一直沒有停,進貢量在個別年份反而還增多了。

如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朝廷詔令寧波進貢淡菜和海蚶各一石五斗(一石=十鬥),必須按照老規矩,快馬加鞭送到京師。

對於朝廷一直不肯放棄蚶等海鮮的進貢,白居易就吐槽過:“明州歲進海物,其淡蚶非禮之味,尤速壞,課其程,日馳數百里”。

“非禮之味”在當時被白居易用來諷刺政權,現在看來卻是對蚶之美味最好的註解。

之後,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時任浙東觀察使的元稹又以“明州歲貢蚶,役郵子萬人,不勝其疲”為由,要求朝廷停止上貢。之後有沒有停止進貢,暫時無法考證了。

在唐代,寧波作為全國進貢海貨最多的幾個地區之一,朝廷除了要求淡菜和蚶等要新鮮的以外,其他的基本都是海產加工品,可見蚶在當時長安的地位。

唐朝之後的幾個朝代,對於海鮮進貢,大都沿襲了唐朝時候的舊例,雖然無法像“大唐帝國”時候那樣敗國,但蚶在皇室貢品領域,一直佔有一席之地。

如今,隨著物流和冷鏈技術的普及,蚶早就能夠輕鬆上到全國人民的餐桌。

對大部分內陸地區的人來說,想要吃蚶,其實還是有一定的口味門檻的,並不是誰,一上來就能接受它的味道或者吃法,哪怕是在沿海地區,對於蚶,也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兩極分化。

愛吃的人,愛到不行,接受不了的,碰都不想碰。

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我們吃得越來越好,可蚶卻感覺不是以前的蚶了。因為海洋環境受到汙染和破壞,習慣生食蚶的人經常會碰上中毒,往往是為了一口鮮,把自己送進醫院。

如今,再加上水產養殖技術不斷髮展,蚶類養殖也早就繁榮起來。雖然養殖在自然灘塗上的蚶,幾乎跟野生的沒有太大的區別,但不知道是心理作用還是咋的,很多老饕都覺得養殖的不如野生的來得夠味。

別看蚶就是一粒小小的貝類,卻也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獨有的印記。而這顆特別的“小確幸”至今活躍在我們的餐桌上,對於我們來說,不僅僅要珍惜這一口美味,更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美好事物。(完)

感謝閱讀,喜歡本文就點個贊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