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徐福:秦始皇時期眾多方士之中的“幸運兒”

方士徐福

方士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由山東沿海出發為秦始皇尋求“不死之藥”。數千年來,“徐福東渡”的傳說遍及韓國南部與日本,成為歷史上中日韓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徐福最後一次出海再也未能回來,他們究竟到達何處,至今仍是人們關心的問題。

徐福東渡

一、目的地明確

關於渤海之中有仙山的說法由來已久,早在戰國時期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即曾先後派人入海,雖然無果而終,但是他們屢次出海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豐富了後人對渤海環境狀況的認識,徐福作為世居此地的齊國方士對此必定十分熟悉。

另外,戰國時期,燕國大將秦開奉燕昭王之命率軍東渡遼水進攻朝鮮半島的箕氏朝鮮政權,奪取土地兩千餘里,於是燕國據有了朝鮮半島部分地區。

綜合以上資訊,“歷史倪說”認為,以徐福對渤海、朝鮮半島情況的瞭解,加之至秦時民間與倭人跨海往來已久,再聯想到徐福向秦始皇索要的物資多為生活必需品,由此可知徐福是有目的的出海,且目的地即是當時的倭地。東漢以後的史籍對徐福東渡至今天的日本多有描述。

徐福東渡啟航處

《三國志·吳書·吳主權》:(黃龍二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後漢書·東夷列傳》: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又有夷洲及澶洲。傳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仙不得,徐福畏誅不敢還,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數萬家。人民時至會稽市。會稽東治縣人有入海行遭風,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絕遠,不可往來。《括地誌》:亶洲在東海中,秦始皇使徐福將童男女入海求仙人,止住此洲,共數萬家,至今洲上人有至會稽市易者。

二、以徐福求“不死之藥”警醒漢武帝

“歷史倪說”認為,司馬遷於《史記》中多次大篇幅描述徐福的事情,意在警醒與秦始皇有同樣愛好的當今天子漢武帝,令其認識到求仙之事純屬無稽之談。

《史記·封禪書》: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史記·封禪書》: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

1、方士眾多唯有徐福流傳千古

據記載,傳說中渤海之中有三仙山,即蓬萊、方丈、瀛洲,山上不但有以金銀營造的宮闕,還有通體白色異獸,最重要的即是那裡住著持有“不死之藥”的仙人。

仙境蓬萊

關於這種傳說世居此地的燕國、齊國方士尤為相信,據記載,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即曾先後派人入海尋求,至死也未能如願,但是他們數次出海反饋回來的訊息是仙山望之如雲,且距離大陸不遠,但由於風浪太大,船隻無法到達。

《漢書·郊祀志上》: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仙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

秦始皇陷入沉思

秦始皇不愧為第一位一統天下之主,在他看來,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之流均為諸侯終生未能取得“不死之藥”實屬正常,既然海上仙山存在,以大秦坐擁四海之力必定能夠如願以償。

秦始皇有意尋求“不死之藥”

秦始皇是一位執行力頗高的皇帝,立即派齊人徐福率領數千童男童女出海尋求仙人。但是秦始皇並未將希望完全寄託在徐福身上,而是多點出擊,其中見諸於史書的即有徐福出海的同一年派燕人盧生出海尋找羨門、高誓,還有令韓終、侯公、石生尋求仙人及“不死之藥”。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八年)既已,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史記·秦始皇本紀》: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徐福之所以在眾多出海尋求“不死之藥”的方士中成為幸運兒被著重記載,關鍵在於他的出海團隊規模較大。《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即記載,徐福假託仙人的意思不但向秦始皇索要為數眾多的童男童女、各類工匠,而且還索要五穀,大有一去不復返的味道。

徐福尋仙山規模宏大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為亂者十家而六。

後來,事實證明徐福果然一去不復返,於大海之中找到一片適宜居住的地方,自立為王。由於徐福帶走的人數眾多,親屬思念親人,其痛苦難以言表,竟然到了令十家有六家萌生了造反之意。由此可見,“徐福東渡”所帶來的思親之痛,威力巨大,並持續不斷在民間流傳,且代代相傳至今。

隨行百工

2、求仙之所有兩處,緣何單就徐福海上求仙大書特書?

一般情況下,我們均有一種意識,即仙人住在人跡罕至之地,那麼以大秦疆域之遼闊,豈能僅有海上仙山一地可找到神仙,獲取“不死之藥”。

讀楊寬先生《戰國史》可知,戰國時代,方士尋求成仙的地方有東方海上仙山與西方黃河之源崑崙山兩處,其中燕國、齊國臨海諸侯國致力於海上仙山,而崑崙山則是中原巫師尋仙之所。

在神話傳說中即有西方崑崙是天帝“下都”的說法,這裡既是黃河的發源地,高聳入雲,身臨其境即有攀登天梯之感,令人聯想到由此可以直達天庭。

周王朝興盛時期,周穆王即令御者造父駕著八駿西遊,穿天山,登崑崙,還見到了傳說中的西王母,在瑤池受到了盛情款待,舉觴歌詩,流連忘返,若不是徐偃王造反,返程之期不知待到何時。

周穆王西遊崑崙

秦國興起於西部,歷經數百年發展,自商鞅變法以來,大批非秦名士千里奔秦,其中不乏修仙求長生之人,史書記載甚少,影響力與“徐福東渡”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歷史倪說”認為,造成“徐福東渡”家喻戶曉,而西方崑崙尋仙“埋名”的原因在於書史者的主觀傾向性。司馬遷刻意描述“徐福東渡”以勸諫漢武帝,服務於當時的社會。

三、假託之嫌

按照史書記載推斷,司馬遷生活的時代距離徐福東渡相差百年,期間秦始皇辛苦打造的秦朝先經歷戰亂,然後滅亡,之後再有楚漢之爭,當時社會動亂之慘烈,自古以來亦不多見。

秦末戰亂

“歷史倪說”認為,漢承秦亂而起,當司馬遷為書《史記》做資料收集之時當時的人們憑藉代代相傳的記憶,且以徐福之“威名”,是否有可能將徐福時代的眾方士所作所為集中於徐福一人,而實際的“徐福東渡”僅是一次方士徐福帶領數人出海尋仙。以當時民間與倭人交往之頻繁,若徐福帶領數千人浩浩蕩蕩到達倭國而杳無音信,令人難以置信。

四、為提升形象,將“英雄”據為己有

據記載,徐福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已經奉命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大量五穀種籽、各類工匠出海尋“不死之藥”,但多年耗費巨大毫無所獲。當秦始皇再次東巡時,即質問徐福尋求“不死之藥”進展情況,徐福推託說出海後碰到巨大的鮫魚,無法遠航,要求增派射手對付鮫魚。秦始皇立即派遣射手,還真的射殺了一條大魚。徐福於秦始皇三十七年再度率眾出海。

徐福接受秦始皇詢問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三十七年)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原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

有觀點認為,徐福是在今天的日本和歌山縣熊野的新宮登陸,因為這裡至今還有徐福祠、徐福墓,但也有人認為徐福最終飄落至韓國的濟州島。

徐福像

徐福登陸之地

“歷史倪說”認為,關於日本現存徐福遺蹟當屬倭人來東漢求冊封之後,隨著交流的頻繁“徐福東渡”的事情傳至倭地,倭國為提高本國形象為一位將具有赫赫威名,且將秦始皇玩弄於股掌之中的英雄而追加建設的,從東漢之後的史書對“徐福東渡”到達倭國的記載愈加準確即可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