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宰相和丞相有什麼區別?哪個官位更高?

丞相,宰相以及相國,許多人都覺著這是指同一個官職,但是實際上宰相和丞相還是有較大的區別的。宰相和丞相併不是指同一個人,也並非是指同一個官職,他們的權力是不同的,不僅權利不同,所代表的職位也是不同的,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區別?其實這還要分時期來看,而這一分水嶺便在於明朝朱元璋在位時期。

首先,明朝之前,其實丞相和宰相的稱呼都是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在春秋戰國時間便有丞相和宰相了。丞相所指的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也就是輔佐皇帝的行政職務,而宰相可以是一個集體稱謂。

據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已有太宰、尹、太師之稱,這些官職雖有輔佐天子管理國家之意,但在當時尚不具備國家機器中幕僚長性質。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相的名稱出現了。例如管仲為齊國相,藺相如為趙國相。由於當時養士之風盛行,不少有知識的人被各國招聘為相。

秦國由於變化徹底,發展迅速,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設立郡縣制的國家,

並於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制首次確定下來。

在秦以前的殷周時代,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透過分封諸侯進行統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國的內政,又因分封國的國君由貴族世襲,所以天子無權解除他們在分封國的統治權力。

秦始皇之後,廢分封,設郡縣,廢諸侯,設官吏,皇帝不再透過宗法親緣關係進行統治,改為任命官僚向全國發號施令,因此有必要組織一套官僚機構,並藉助於宰相大臣輔佐政務。宰相就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產生了。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制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在唐朝的時候,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都可以稱之為宰相,但是這裡的宰相併非是指丞相,丞相是一個單獨的職位,只有一人或者是兩人,但是,可以將所有具有行政職權的人,統稱為宰相。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丞相和宰相的區別,其實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也就是說丞相的職權還是比較大的,最起碼在權力方面還是有所不同的。

其次,所受待遇的不同。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也就是說除了皇帝之外,朝堂之上最具有權威的一個人便是丞相,丞相在一些國家大事上具有絕對的話語權。不僅如此,一些國家大事的決定還是必須要有丞相的參與。在唐朝以及唐朝之前,丞相的禮遇也是十分高的。丞相在上朝的時候,皇帝還是需要親自問好的,並且如果丞相生病,皇帝也是需要到府中探望的,這也是體現了丞相的地位之高。而宰相便沒有這待遇。

最後,明朝之後。準確的來說是在朱元璋稱帝之後,朱元璋為了防止大權旁落,當時的朝代已經出現了皇權與相權相爭的情況,所以朱元璋一氣之下便廢除了丞相的職位。

也就是說

,從朱元璋之後,並不會再有丞相了,丞相這個職位便出現了空缺,所有的權力便移交到宰相手上

,而此時的宰相就是一個集體稱謂,也就是說丞相的權力被分給了一個宰相集體,這也是皇權與相權鬥爭的最後結果,從此之後,徹底解決了皇權與相權相爭的問題。

其實丞相和宰相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最起碼丞相所代表的是一個國家行政權力,除皇帝之外的最高職權。而宰相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行政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