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大作家建議設“李太白世界文學獎”,與諾貝爾文學獎抗衡,可行嗎

2012年,莫言先生拿下諾貝爾文學家,筆者還記得當時社會各界的一些反應。首先,獎項公佈後,各大書店裡莫言的小說被一搶而空,畢竟他是第一個獲得此獎的本土作家,大家此舉是可以理解的。其次,獎項公佈後,文壇名家一片歡騰,眾多名家都第一時間向莫言表示祝賀,包括餘華、龍應臺、陳忠實等人。一個項獎,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確實是令人驚訝的。

驚訝的同時,大家也在思考,咱們大中華5000多年的文明積澱,為何至今才拿到這個獎項?為何咱們的文化需要一個西方的獎項來認可?這是不科學的,也是沒有道理的。正是在這種情況下,2013年上海籍大作家趙麗宏先生呼籲成立屬於咱們的世界級文學獎項,也就是“中國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建議這個獎的命名為“李太白世界文學獎”。趙先生建議設這個獎的目的其實很單純,就是為了與西方的諾貝爾文學獎抗衡。

趙麗宏先生是作協委員,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本身也是很有影響力的作家,其經典作品《頂碗少年》、《珊瑚》、《雲中誰寄錦書來》等一直備受推崇。以作協委員的身份,趙先生建議設立“李太白世界文學獎”顯然是夠資格的。但是7年過去了,這個獎專案前還是沒有成立,難道它真的不可行嗎?為何至今無法實現?

首先,建議提出來時,沒有得到多數文壇名家、媒體及輿論的支援。很顯然,趙先生此舉的出發點是極好的,咱們一直都在強調文化自信,若是能有與諾貝爾獎相抗衡的世界級獎項,咱們在世界文化界自然就有了話語權。

但是當時無論是媒體還是輿論,多數都認為此舉沒有意義,甚至認為趙先生是在譁眾取寵。在很多人眼裡,文化自信和話語權從來與設不設一個獎無關,重要的是有好的作品出現,這是中國人的務實和謙遜。諾貝爾獎誕生於瑞典,但瑞典本土文學也並不見得就比其它國家強,這是當時很多人的觀點。

其次,我們的文學獎確實已經太多了,但多數沒能被世界認可。我國知名的文學獎項有:創立於1981年的茅盾文學獎,自2011年起,獎金金額就已經達到了50萬元,是我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

老舍文學獎,創立於1999年,在國內也頗有影響力;魯迅文學獎,創立於1986年,在我國影響巨大;曹禺戲劇文學獎,始評於1981年。這4個獎項被稱為“中國四大文學獎”,除此之外咱們還有冰心文學獎、路遙文學獎等以名人命名的各種文學獎。

按理來說,這些文學獎來頭都不小,但別說得到世界的認可,有些文學獎在國內都被質疑,比如路遙文學獎。因為得獎作品和運營方式被質疑,路遙的女兒路茗茗公開要求停辦此獎,並呼籲大家不要再為此獎項捐款,她稱自己自始至終都沒有同意過任何人用父親的名義來創辦這個獎項,並稱這影響了父親的聲譽。除了路遙文學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的一些作品,也曾被文壇名家質疑過。 這些文學獎的問題,其實暴露了各類獎項在管理上和運營上的難度。

正是因為以上兩個原因,趙麗宏先生的這一建議鮮有人響應,至今無法落實。沒有做成的事,不一定就是沒道理的。咱們如今用理智的眼光看待“李太白世界文學獎”的建議,筆者認為它並不是空想。或許不一定要以李白的名字命名,但此類的大獎是需要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咱們的作家一向以實力說話,為人謙遜不張揚,所以認為寫出好的作品才是最重要的,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當今文壇,話語權是極為重要的,面對這個問題咱們其實是不需要如此清高的,讓世界聽到咱們的聲音不是為了求認可,而是為了我們的文化影響更多的人,這才是辦世界文學獎最大的目的。

其次,至於好不好管理,能不能做好,這是需要時間去摸索的問題。只要主辦方夠權威,管理運營上更加科學,我們是能做好的。

說了這麼多,大家覺得這個獎該不該設?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