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糧草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古代糧草的種類及做法有哪些?看完跪了

糧草,是指糧秣、草料等軍需物資,軍事用語,指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後擴用於社會方面。而糧食的種類並不是單純的米,古代人主要以麵食為主,易於儲存和攜帶,簡單加工後就變成了所謂的“乾糧”,隨身攜帶一部分,運輸一部分。

這裡的“乾糧”,主要就是小米、幹餅、鍋盔、肉乾、野菜等等,小米作為我們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小米及其製品就成為了一種比較普遍的軍糧。只不過,分別用以上三者雜以蔬菜、豆類甚至肉類煮成大鍋稠粥,便於做也便於吃。做法就是最簡單的燉和煎,亂七八糟的食材往鍋裡一擱,支上火,倒水加油,就開始——亂燉翻煎,嫌沒味道的話,就多撒兩把鹽。

而蒙古軍隊出征主食是羊肉乾,羊肉煮熟後晾乾,可即食,蒙古士兵基本上是在馬背上邊喝馬奶酒邊吃肉乾,行軍速度不變,這也是為什麼蒙古軍隊所向披靡的原因了。

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在眾多的古代影視劇中,有膽有識的將軍、謀士們都不是敗在敵方手中,而是敗在糧草不足上。說到這一點,很多人都表示懷疑。因為,在戰爭發生之前兵士也是要吃喝的。但是,只聽說戰時缺糧,而沒有聽說過戰前缺糧。況且,國家都有著一定的糧食儲備。如果軍士缺糧,直接動用國家的存糧即可。

那麼,糧草問題為什麼如此難以解決呢?

首先,糧草如何運到前線是一個大問題。在古代社會,受限於落後的交通工具,軍隊所用的糧草是很難運到前線的。大多時候,只能靠人工運送或者牲畜運送。遇到平坦的道路還好,運送人員儘可以加班加點地將糧食運往前線。但是,如果遇到崎嶇不平的山路,糧食的運送速度就會遭到很大的減緩。

運輸一批可供一萬軍士所吃的糧食,往往就需要一萬多人來運送。而且,這還不包括運送人員所食用的糧食。通常來說,五百石糧食運到軍中後,只會剩餘一千五百石左右。因為,運送糧食的人在運來的途中要吃一次飯,在離開的途中也要吃一次飯。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到暴雨或者泥石流等情況。

糧食不比其他,在陰溼的條件下很容易腐壞變質。因此,在戰爭面前,多少糧食也不夠用的。

第二,一旦開始打仗,國家的糧食產量就會下降。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匪夷所思,可戰爭與糧食產量之間,確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漢朝的時候,為了解決軍隊的糧草供應問題,政府開始實行屯田制度。戍守邊關計程車兵一邊防衛,一邊在邊塞種田。這樣一來,糧食難以遠距離運輸的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這種自給自足的模式是建立在不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國家一旦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之中,很多士兵都會被抽調到前線作戰。而且,戰爭還會迫使很多年輕人奔赴戰場,令大量的良田無人耕種。因此,和平時期的糧食產量和戰爭時期的糧食產量,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並且,長期的戰爭會形成惡性迴圈。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對國家的影響力還不是很大,因為,無論是國家還是軍隊,都有之前貯備的糧食來作為支撐。不過,隨著戰爭持續時間的加長,老百姓們必然要遭受巨大的損失。對於這些手無寸鐵的民眾來說,政府的強行徵糧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打到自己面前的散兵流寇。

這些兵痞子見了百姓,就如虎入狼群一般,不劫掠乾淨是不會住手的。更有甚者,則直接將百姓殺光,拿著百姓的頭顱來邀功請賞。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老百姓們不得不四散逃命。良田長時間無人耕種,自然而然地就荒廢了。因此,戰爭過後總會出現很多一望無際的荒地。

戰爭持續時間越長,國家的糧食就越少,糧食越少,軍隊就越要縱兵搶糧。而一旦縱兵搶糧,逃命的百姓就更多了。種地的百姓都走了,那麼誰又來生產糧食呢?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之下,根本沒有真正的贏家。唐朝統治者有感於這種現象,決定在全國實行“府兵制”。

那麼,何謂“府兵制”?

概括說來,就是屯田制度的進一步改變。這種模式下的人,在戰爭發生之前是種地的百姓,在戰爭發生之後,就是全副武裝計程車兵。“府兵制”實行之後,唐朝的糧食儲備量確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戰爭發起之後,這隻能緩和一段時間。而且,這種模式很難應對大規模作戰。

一旦國家遭遇大規模的戰事,府兵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素質上來說,都很難滿足戰爭的需求。政府如果想要獲取最後的勝利,那麼,就必須要讓更多計程車兵投入戰鬥。被逼無奈之下,大唐王朝又下達了“募兵制”的命令。顧名思義,募兵,就是直接讓招募到計程車兵上戰場。

透過這種模式進入軍隊計程車兵自然不用每天辛苦勞作,他們只需在沙場上為國奮戰即可。可是,“募兵制”招來計程車兵們雖然打仗不含糊,但他們也要承擔起養家餬口的重任。朝廷必須向他們按時支付糧餉,否則,他們就會臨陣倒戈。這些士兵不僅要耗費國家的糧食,還要耗費國家的錢財。

因此,除非萬不得已,古代的王朝是非常不願意發動戰爭的。

參考資料:

【《古代戰爭中的糧草供應》、《“府兵制”的產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