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三個原因決定其不會這麼做,最後一點很仁義

關於西楚霸王項羽,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中說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也這樣說: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尤其在身處險境時,格外希望絕處逢生。西楚霸王項羽,在楚漢之爭失敗後,騎馬奔襲來到烏江邊,按常人思維,在後有劉邦大軍追擊的情況下,項羽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渡過烏江,以圖東山再起,可讓後人匪夷所思的是,項羽並沒有這麼做。李清照和杜牧發出這麼一連串的疑問,不單單代表他們自己,甚至代表了千年之後的我們,同樣是滿臉的疑惑。有人就說,項羽真的很蠢。

西楚霸王項羽

試問,項羽究竟遭遇了什麼,讓他在如此險境之時,竟做出如此決絕之事?況且此時烏江邊有一條小船,更重要的是,江東對岸都是鄉親父老,一定會支援自己。可項羽最終還是在烏江邊自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項羽渡江後再圖大業,那麼歷史將重新改寫也未可知。

然而站在今日的視角,重新回到那個時代,你會看到一代英雄的末路悲歌。到底是不是他剛愎自用,還是他固執己見?想要了解一個人,還得從他這個人的家庭情況及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說起。

項羽,姬姓,項氏,名籍,字羽,唐宋典籍記載為周王族諸侯國項國後代,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很明顯,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階層,少年時,他跟著叔父項梁一起討生活。據史料記載,項羽自幼聰慧過人,但他不喜好讀書,只偏愛舞劍弄棒,想學萬人敵。

劇照:項羽

秦末,帝王昏聵無能,暴政欺民,民怨沸騰,各地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項梁順勢起兵反秦,作為親侄子的項羽自然揭竿而起,毫不猶豫地響應。後來項羽在軍中屢屢打勝仗,官職也一路上升。跟著叔父征戰沙場,項羽將軍事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積累了豐富的沙場經驗,一代悍將在千錘百煉中應運而生。

鉅鹿之戰,讓項羽一戰封神。彼時,起義軍首領宋義被秦軍章邯包圍,眼看就要被消滅。項羽率5萬兵馬迎戰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40萬秦軍主力。在這場戰鬥中,項羽憑藉軍中威望,取代首領,自稱上將軍,並號令三軍,破釜沉舟,展開生死之戰。最終,鉅鹿大戰以項羽完勝而告終。這場戰鬥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鬥。經此一戰,奠定了項羽的霸王地位,也為後來與劉邦爭奪天下埋下伏筆。

鉅鹿之戰形勢圖

在鉅鹿之戰勝利之際,劉邦西路大軍攻破武關、藍田,滅掉秦朝,成為名義上的關中王。雖說項羽對此相當不滿,但由於起義軍剛剛取得階段性勝利,所以他並沒有與劉邦有所計較,在他看來,如果繼續沿用西周時期的分封制,那麼天下便可太平。然而,受制於時代的侷限性,項羽並沒有看到大勢統一的歷史發展規律。

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每次都被打得落荒而逃,但劉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強”,加之手下謀士蕭何等人的獻計獻策,劉邦始終是項羽難以剷除的對手。而在歷史規律面前,項羽更是難以逆轉。一位苦情英雄最終在垓下終結了自己的命運。

劇照:劉邦

不禁要問,“垓下之圍”時,既然烏江邊有一條小船,而且項羽也深諳水性,那麼楚霸王為何要選擇自刎江邊呢?有人說是為了虞姬,也有人說是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更有人說是天命所歸……事實上,除了劉邦建漢大勢所趨外,項羽認識的侷限性,也造成了項羽悲劇的結尾。

美人懼遲暮,英雄怕末路。項羽不肯過江東的猜想,大致有以下四點,最後一點讓人欽佩。

首先,因為虞姬已死。

這個說法比較牽強,若因“虞姬死而子弟散”倒顯得有理有據,如果單純地把虞姬之死與項羽不肯過江東聯絡在一起,就顯得比較牽強附會,因為二者並無因果關係。

劇照:霸王別姬

其次,因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

一直以來,項羽之死的原因當中,這個說法比較流行。如果說劉邦是個流氓,那麼項羽就是個君子;如果說劉邦建漢靠的是腹黑,那麼項羽不渡江就是內心的深處的愧疚與絕望。相對於劉邦的玩心眼、耍心機,項羽有的只是直性子、重情義。

當時,項羽的戰友們大多是自己的故鄉人。拉隊伍時,大家滿含期待,把自己的丈夫、兒子的命交到項羽手上的時候,是期待著自己的親人榮耀回鄉的那一刻,是想著項羽帶領著大家一起滅暴秦,建立新政權,給大家安穩富足的生活的。但是垓下之圍這一戰,項羽的兵力大大折損。此時的項羽如果再回到江東,勢必無言以對鄉親們,更無法原諒自己的無能。烏江邊,跟在自己身邊的人只剩下二十來人。項羽想到這裡,除了痛心就是愧疚。所以項羽的重感情,在當時就變成了他的軟肋。

劇照:項羽

第三,項羽本人比較迷信。

史料中關於烏江自刎這段描寫,有一句話是這麼寫的:

“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古人非常迷信,他們常常把自己命運與自然界的變化聯絡在一起,如果“天有不測風雲”,會認為天要滅他。

一個人如果在危難之時失去希望,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說來也巧,項羽在從劉邦那裡突圍時,曾經迷過路。所幸遇見了一位老鄉,本想依靠老鄉的指路獲得一線生機,不曾想,老鄉指路還給指錯了,最終導致劉邦的軍隊追上了項羽。項羽想到這裡,覺得劉邦自有天助,而自己是老天爺不曾眷顧的人,天要亡他,這乃天命所歸。於是項羽失望至極。

第四,項羽想早點結束戰爭,還老百姓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

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據《史記》的記載,當年劉邦和項羽僵持不下時,項羽曾這樣對劉邦說。大意就是,項羽想透過兩個人的決鬥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天下的百姓跟著受苦了。可見項羽確有可憐天下蒼生的情懷。所以當後來他逃至烏江畔時,想到渡江後還要捲土重來,重新再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就選擇了自刎,還天下一個太平。

故事畫:烏江自刎

作為貴族出身,從舉事到楚漢之爭,項羽的一生大都波瀾不驚、順風順水。垓下之圍可以說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敗筆,雖說項羽是因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是“天命難違”,所以他才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然而,項羽在烏江邊本可以絕處逢生,他卻選擇低頭認命,這一點不免讓人唏噓,也許項羽沒有深入地去想一想,但凡能成大事者,必須能屈能伸,不認命、不服輸,因為不經歷一番風雨,怎會迎來豔陽明媚。

不過項羽在滅暴秦的一眾將士中,依舊可以稱之為一個英雄。那麼在你看來,一代“戰神”項羽自刎烏江真的很蠢嗎?

項羽塑像

(項羽本來有一把好牌,結果被自己打得稀爛。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就造就了不同的處事風格。就像杜牧的詩那樣,如果項羽經得起挫折和失敗,那麼“捲土重來未可知”,你說呢?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