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親王固然顯貴,但與鐵帽子郡王比起來,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世襲罔替的郡王與降等承襲的親王,誰的地位更高?

相信很多讀者看到這個問題後,會認為親王的地位肯定比郡王要高。這種看法沒有毛病,可如果仔細比較起來,問題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有必要說一下鐵帽子王這個概念

世襲罔替就是爵位世代不變,不管承襲多少代,親王仍是親王,郡王仍是郡王,所以通俗地說就叫“鐵帽子王”。

親王、郡王世襲罔替的制度出現得比較晚。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恢復了他睿親王的爵位,將其配享太廟。同時,乾隆又把開國諸王,即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莊親王碩塞、肅親王豪格、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克勤郡王嶽託,將這八王的爵位定為世襲罔替。

需要指出的是,截至乾隆四十三年以前,宗室親王、郡王世襲罔替都是標配。以禮親王代善為例,他死後兒子親王爵位由其子滿達海承襲,只不過封號從禮親王變成了簡親王,後來又由代善之孫杰書承襲(康親王)。

再以順治帝皇子福全為例,他的封號是裕親王,死後親王爵位由三子保泰承襲,保泰奪爵後又由其侄廣寧承襲爵位。

實際上,凡是乾隆朝以前冊封的親王、郡王,其爵位都是不降等承襲的,因此世襲罔替這個說法就無需強調。

乾隆四十三年,將八個開國諸王的爵位定為世襲罔替,其他宗室爵位則是降等承襲。所以從這時開始,世襲罔替就成了宗室王公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雍正王朝》有一段關外鐵帽子王借整頓旗務為由逼宮的大戲,其實這個說法並不符合歷史,一則清入關後,並沒有什麼所謂的關外鐵帽子王一說;二則雍正時期根本就沒有鐵帽子王這個稱謂。

鐵帽子郡王與一般親王地位對比

清代八個功封鐵帽子王和四個恩封鐵帽子王中,僅有兩個是郡王,即順承郡王和克勤郡王,他們都是禮親王代善一脈。

第一代順承郡王是勒克德渾,勒克德渾的父親薩哈廉是皇太極的心腹成員,可惜的是薩哈廉死得早,皇太極改元稱帝后,定宗室爵位,將原來的掌旗貝勒改封為親王、郡王。薩哈廉擬封多羅郡王,但這年的五月就去世了,後來追封為和碩穎親王。

追封和實封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追封僅限於本人,而實封是可以由子孫承襲的。所以,薩哈廉死後他的兒子勒克德渾才七歲所以沒有承襲爵位,到了順治五年才正式受封為順承郡王。

勒克德渾是一位戰功卓著的宗室王公,但他的運氣不好,始終沒能晉封親王,或許是他與多爾袞關係較為親近的原因。他死後子孫中也沒有出過特別傑出的人才,加上康熙以後,順承郡王一脈已是遠支宗室,所以更沒有機會得封親王。

克勤郡王的情況與順承郡王大致是相似的,在最有可能晉封親王的太宗朝、順治朝沒有抓住機會,到康熙以後幾乎就沒有機會了。

自皇太極定宗室爵位,而後經過幾朝的完善,到了乾隆朝時宗室爵位制度已經形成定製。按照級別來看,親王高於郡王,這是沒有疑問的。

按照定製,皇子受封親王、郡王后,朝廷會根據等級撥給一定數量的莊園、田產、當鋪等固定財產,以及賜給一座王府。但這些財產是與親王、郡王的爵位捆綁在一起的。

以一般親王為例,他死後財產由承襲爵位的兒子繼承,但所繼承的爵位是郡王,那麼按照規定他就不能居住在親王府,而由朝廷重新建造新的郡王府。原來的賜給的莊園等財產也會被收回,重新按照郡王的級別給予賞賜。

同理,郡王死後爵位降至貝勒,貝勒再降貝子,如此往復幾代之後就會變成鎮國將軍、輔國將軍一類的低等級爵位。那麼顯而易見,他們的財產也會跟著減少。

而世襲罔替之郡王則不同,他們的王府、莊園等財產是世代不變的。更重要的是,兩個鐵帽子郡王都是開國功王,他們在入關後都封了很多的土地。而自康熙以後,隨著皇子數量的增多,一般親王所分封的土地、莊園,可能還不到這兩個鐵帽子郡王的零頭。

不過從政治地位而言,親王一般都是當朝皇帝的皇子,地位尊貴甚至還會參與諸多的政務,話語權比鐵帽子郡王高很多。但由於降等襲爵制度的限制,他們子孫後代是沒有辦法保持永遠富貴的。所以以子孫後代以及家族傳承的角度來看,一般親王都無法與鐵帽子郡王相比。

既然談到了這個話題,就順便講一下皇子親王與一般親王的區別。所謂的皇子親王是指當朝皇帝的兒子,而一般親王是前朝皇帝或是世襲罔替的親王。

從《大清會典事例》的很多記載來看,宗室的排名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都是按照皇子、親王、親王世子、郡王這個順序排列的。

拋開政治因素不談,僅就穿著而言,皇子就要高於一般的親王。比如咸豐帝繼位之初,為了讓自己的幾個弟弟能夠同心協力輔佐自己,曾賜給他們越份的服飾,恩准皇弟們所穿的蟒袍、朝袍的顏色、花紋以及所戴的紅絨結頂,與皇子等級一樣。這也說明,皇子的地位是要高於一般親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