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當《底線》自己被網民架到被告位置,才更加有意義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餘亮】

“《底線》沒底線!”

“《底線》魔改案件!”

“《底線》瞎編汙衊貨拉拉案司機!”

“《底線》編劇以前是拳師!”

……

要不是網上吵的兇,平時很少刷劇的我不會去看這部律政劇。

一開始,光看別人的指控,我對此劇也感到憤怒,甚至發了條微博譴責,但還是秉承眼見為實原則,親自去刷劇。看下來,發現自己被網路輿論帶了節奏。

首先我覺得挺有收穫,因為劇情很寫實,幫助我增加了對法官、律師系統工作模式的瞭解。我一個律師朋友說,看的很帶勁,因為我們工作時候就是像劇中那麼說話的。我一個法院朋友說,看了兩集就不想看,因為太像我們的工作實拍了,感覺看劇又像去上班一樣。所以他倆是一個意思。

法院人紛紛表示劇情“寫實”

第二,這部劇挺敢拍,取材於很多熱門敏感案件,包括辱母案、弒母案、江歌案、貨拉拉案等刷屏案件,還有很多“時代感”案件,比如女主播猝死案、丁克家庭離婚案、業主與地產商糾紛等等。當然,敢拍的另一面,也是想要借熱門案件的流量吧。

最有趣的,還是網上的爭吵把該劇本身也變成了被告。劇裡律師們各顯神通,有大搞煽動的,有互相串聯的,現在網上幾路律師也針對這部劇各顯神通,周陽春、吳謝宇、劉鑫等案件當事人都被搬出來喊話抗議,群眾們也是各執一詞。好像劇裡的人走到了現實中來。

看了這部劇,就會發現網上不少對該劇的指控是斷章取義,但是仍然有意義。正如劇情中的案件,雙方總是會斷章取義,總是會爭吵,而爭吵背後總是會有隱情值得發現。

先說說刷屏文章指控的所謂電視劇魔改:

1、說該劇造謠貨拉拉司機劫財又劫色。

其實劇裡這話是女乘客的母親說的,她跑去找律師施壓,但是法官甚至律師都沒有采納這個指控。這個情節設定,明擺著是要表現原告與被告雙方都會為了自身的訴求各執一詞,而法官代表公正,不能輕信任何一方。

2、說司機形象難看,臉紅紅的,暗示司機酒駕。

這是真的。我也不喜歡司機演員那種表演,還有點色色的瞟了兩眼乘客。但劇中法官反覆強調不能根據一些外在現象就武斷認定對方有罪。所以這似乎也是在提醒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一看司機臉紅紅的,就覺得他酒駕呢?

3、司機和乘客在路上爭執。乘客反覆說司機偏航了,司機說“你有病吧”。很多人包括貨拉拉案司機自己出來說,原案件中沒有說這個話。

如果要嚴格對應貨拉拉案,案件裁決書中記載司機說過“你莫名其妙”,8次提到司機“態度惡劣”,之前也多次因為態度不好被人投訴。

貨拉拉案二審裁定截圖

4、說電視劇編造了司機提前在網上搜索“如何讓人不知不覺死去”的情節。

沒看過電視劇的,會以為這是編劇在造謠司機早就在考慮迷姦了。其實電視劇裡是說司機的父親得了前列腺癌,晚期,痛不欲生,叫兒子去買能夠安樂死的藥。司機是孝子,去配了芬太尼,但是又感到痛苦猶豫,一直沒敢給父親,就放在車上。

這個情節是要說明法律案件往往有複雜性,劇中法官就差點被這一條搜尋記錄迷惑,但最終依靠講證據、重調查,搞清楚了事實。最高法的微博說《底線》的意義就是要減少偏見,倒也沒錯。

我看本集彈幕的反應,觀眾都因為這個情節很同情司機。

5、法官來司機家裡調研,司機妻子向法官下跪,並試圖在水果袋裡塞1萬元錢賄賂。現實案件中沒有這個事情。

這個確實是劇裡的情節。善意地猜測,可能電視劇是要藉此表現普通家庭婦女的著急和不懂法。不過這幾集明顯就是要讓人聯想到貨拉拉案,我的朋友天津工人郭德鵬就說:“案子才剛過去呢,當事人還在那呢,我要是貨拉拉司機,肯定心想,別人一看這電視劇肯定覺得是在說我啊,那我肯定不幹啊!”所以這個劇情被網民罵也不冤。

但是,但是,他們沒說的是,電視劇也增加了女乘客母親說女兒平時就很偏執的情節,這一點對女方不利。不過斷章取義的人不說這一條就是了。

女乘客母親說女兒平時就很偏執,律師提醒對判決不利

所以詭異在哪裡呢?我的朋友,前律師林一五就說了,首先是有些女乘客的支持者包括一些“拳師”,不僅斷章取義,還非說電視劇裡的就是事實,TA們說:你看電視劇都說了,司機家屬想賄賂法官吧,司機想劫財又劫色吧,所以只判一年是判輕了。

然後被“拳師”激怒的網民也跟著說:你看你電視劇會讓觀眾誤解事實吧!這等於雙方都預設電視劇和紀錄片是一回事了。電視劇不是紀錄片,而是藝術創作,綜合了很多案件要素進行藝術加工。網民被帶了節奏,結果捱罵的是電視劇。

那是不是說這部劇就沒責任了呢?

我是從比較善意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劇的,我也真希望編劇是謹慎公正的,是沒有夾帶私貨的,因為這個社會不應該被繼續撕裂了。劇中涉及的幾乎每一樁案件都曾在輿論上被利用,都給網民留下了傷痕。

比如貨拉拉案一開始就不只是法律事件,而是社會事件,被投射了太多焦慮。比如這些年被水軍、“拳師”和營銷號煽動的男女對立,比如經濟不景氣時代階層分化的焦慮。

一些勢力挑動男女互相懷疑、敵視,再被網路炒作放大,影響了部分不成熟男女的心理,會讓他們彼此遇到一些小摩擦就緊張敏感,上綱上線,激化矛盾。清華學姐、北師大電梯、N個學校的自習室男女佔座風波……本來沒什麼大事,結果越鬧越大。小作文亂飛,一心要讓對方社死。

被害妄想症互相傳染,男生亦不可免。他們害怕陷入人性的無間道,比如有人這樣為貨拉拉司機抱不平——如果司機當時為了救女乘客而去拉她的衣服,就會把自己的DNA留在女乘客衣服上,就會被指控性侵。這是想多了嗎?但這種指控已經變得很現實。

再比如岳父滅門女婿案仍然歷歷在目,法官一審判岳父緩刑,毫無道理。這種從西方廢死觀念出發的不當判罰,引起了群眾的憤怒和對法院的不信任。雖然終審改判,但是群眾後怕,覺得要不是輿論鬧大,就被矇混過關,將深遠地加重民眾對法院和婚姻的不信任,而年輕人的婚育焦慮已經非常濃重了。對於廢死迷信這類大問題,律政劇敢不敢碰呢?

年輕人還擔心階層固化,畢竟很多大學生也開始去做外賣員、快遞員,我就遇到過一個貨拉拉搬運小哥是上海體院畢業的大學生。但同時宅男宅女們又陷入階層隔閡而不自知,不僅沒法打破次元壁,也沒法打破階層壁,不善於和不同圈層的人打交道,互相嫌棄。女乘客不體諒貨拉拉司機的辛苦和等待,貨拉拉司機也不屑於乘客的緊張情緒。

所以只要涉及這些案件,都有大量情緒淤積在那裡沒有散去。電視劇既然取材於熱門流量案件,那就必定會觸碰到這些情緒和傷痕,理應做好準備。

不過我看到,支援該劇的一方,從高到低都是準備不足的,迴應的也不是很在點子上,只一味強調電視劇主旨是不要有偏見,強調電視劇很豐富寫實等等,沒有去直面和理解群眾的情緒。面對網民討伐,關閉評論區,看得出來有些不知所措。

網上吵架永遠是沒理也能攪三分,不可能達成共識,法院遇到這種情況也頭大,我理解。但我還是想提醒一句,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只是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黑了。確實有人帶節奏,但是有群眾情緒基礎在那裡。

《底線》裡有一段說的很好,就是方院長說,不要抱怨群眾的怨氣,我們法官不就是要傾聽人民群眾的不滿和怨氣嗎?要去開啟心結才能把事情調解好。

所以,面對洶洶質疑,劇作方和指導方也不必感到惶恐或委屈。因為正是這種爭吵讓《底線》的意義有可能超出作品本身,甚至超出法律視野。

面對很多新型案件,《底線》試圖透過“情與法”的框架來彌合一樁樁案件中的撕裂,但這些案件背後的問題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情與法層面,涉及新的政經社會問題。

比如第一集就是主播猝死案,涉及當下席捲全球的網際網路零工經濟。傳統社會勞動關係被網際網路平臺打碎重組,人人都獲得了打零工的“自由”,也變成了漂浮的碎片,成為僱傭關係模糊的主播、外賣哥、專車司機、自媒體人……千百萬人想做網紅,社會經濟脫實向虛。

法院解決不了這類大問題,法院只想解決一個女主播猝死的賠償問題。《底線》的解決辦法是確定勞動關係,輔以人性關懷。只是放在現實裡屬於杯水車薪,法律的條文總是落後於社會發展,大規模運作的網際網路零工經濟已經很難用過去的法律來調節。歐·亨利的“編劇”手法也難以透徹描述這個世界。

畢竟只是一部劇,承載不了那麼多,但是群眾的期待就是動力,希望未來的劇目能站的更高些。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