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夷陵之戰,孫權大戰劉備雖然獲勝,可孫權為何還要向劉備求和!

夷陵之戰,孫權大戰劉備獲勝,可孫權為何還要向劉備求和?三國時期,諸侯並起,最終劉備,曹操,孫權脫穎而出,成為三大王者。成就他們三個的戰爭有三個,或者說是決定局勢的戰爭,曹操攻打袁紹的戰爭,官渡大戰,一舉平定了北方,最終奠定了他的歷史地位。

曹操當時要攻打荊州,要滅掉劉表,順帶劉備,結果劉備和孫權聯合,周瑜和諸葛亮唱了一出赤壁大戰的戲碼,曹操戰敗,奠定了劉備的歷史地位。還有一段戰爭就是孫權和劉備的戰爭了,劉備攻打孫權,反而被孫權手下的將領陸遜打敗,最終逃到白帝城託孤。

在三國時期,不管是三場戰役的哪場都是在改變歷史的程序,今天主要說的是劉備和孫權的戰爭,當年火燒連營的故事就是這個戰爭,也就是夷陵之戰的時候,劉備敗了,卻是孫權主動求和。這樣的結果估計很多人不明白,這裡就給大家分析一下,孫權此舉的動機,和當時的局勢和背景。

第一,在我國古代歷史的程序中心,很多時候都是失敗者向勝利者求和,當然也有不少勝利者主動求和。例如宋朝,每每和遼國等國家大戰之後,勝利了還要主動派使者過去,言和停戰,有時候還會賠錢給那些國家。

這種情況就和這次說的夷陵之戰很類似,明明是陸遜打贏了劉備,劉備倉皇而去,結果是孫權把輜重還給了劉備,這樣的結果估計和當時蜀國的兵力有關係,蜀國打敗後,整理一下軍隊,發現還是可以和吳國大戰,吳國不想再開戰了,之後繼續連劉抗曹。

第二,就是當年劉備敗了之後,並沒有氣餒,還是積極主動的聚集分散計程車兵,還有把戰船歸攏,準備再次和攻打吳國。因為劉備從一開始不止一次失敗,每次失敗,劉備都輸的很慘,但是都能東山再起,還能拿下荊州和益州,並且能像孫權還有曹操一樣成為王者。

再加上,蜀國大將還有趙雲,還有軍師諸葛亮,對於東吳來說,兩年戰事是吃不消的,還不如和劉備求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第三,孫權和劉備如果一直打下去,會讓曹丕有機可乘,因為陸遜和劉備打的時候也損失過不少人馬。繼續下去這就是自相殘殺,最終會便宜魏國。雖然因為關羽事件,向曹丕稱臣,但是魏國還想讓孫權的兒子做人質。

這說明曹丕是不可能和東吳相安無事的,只是暫時的,說不定會很快出現戰事,一旦開戰,東吳兩面受敵,可能就會滅亡。歷史上曹丕曾先後三次攻打吳國。

第四,孫劉大戰之後,荊州已經是東吳的了,蜀國也被重創了,算是傷了元氣。蜀國肯定也想修養聲息,因為兩國都受到戰爭的影響,這是消除矛盾,和聯手抗曹的好機會。這樣兩國才能長久,不然就會是唇亡齒寒。東吳懂這個道理,劉備那邊自然也明白,不然也不會有曾經的結盟了。

既然是三國之間的事情,就得講究策略,不能讓任何一方有機會獨大。所以都在考慮著另兩方,不能只想著一方,要考慮到另一方的動作,才能在三國時期立於不敗之地。

當年劉備戰敗,逃到白帝城,最終病危,臨終託孤,以後就是諸葛亮的政權了,吳國肯定看出了諸葛亮的意圖。積極求和,促成兩國聯盟,才能抗衡無比強大的魏國,來保持平衡的發展。

這就是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利益為上,是國和國之間合作的首要前提,沒有利益的聯盟,是不長久的,就是不牢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