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長平之戰中趙國本有一仗未打的趙括,為何最後卻選擇了一仗未打呢?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秦趙生死攸關的大決戰,雙方都投入了舉國之兵,總兵力超過百萬。不過,在選將上秦國棋高一著,以常勝將軍白起對陣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戰而勝,坑趙卒40餘萬,掃清了統一天下的最後障礙。

當時的趙國將星如雲,扶持微弱之燕國攻克齊國70餘城的樂毅、以即墨彈丸之地完成齊國復國大業的田單,此時都已經離開故國,彙集到了趙孝成王麾下,趙國本土還有李牧、廉頗等戰國名將,但為什麼最後卻選用了一仗未打的趙括呢?

樂毅、田單不能託付重兵。

長平之戰,趙國出動大軍30萬,加上隨上黨太守投降的15萬韓國軍民,總兵力45萬人,誰掌握了軍權,就等於掌握了趙國的命運。

樂毅雖然受到新燕王猜忌而入趙被封為望諸君,但燕國上下當時已經悔悟,多次派人請其返回,雖然樂毅拒絕了,但為了燕趙結盟長期兼任燕國客卿。

田單幾乎以一己之力就挽救齊國覆亡之危,能力絕對是有的,但他是趙國給齊國割地換來的國相,心中始終考慮的還是齊國利益,趙國主力大軍當然不能託付給這類外人。

李牧資歷太淺,

名聲不顯

李牧資歷太淺,名聲不顯。

李牧雖然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有著崇高的威望。但長平大戰(公元前260年)爆發時他還名聲不顯,最多隻是趙國北部邊疆的一員邊將,又沒有如趙奢一般聲震列國的父親。

他雖然生卒年不詳,但臨死前即(公元前229年),他仍然能夠帶兵禦敵、縱馬持刀,可見當時他的年齡不會太大,在與廉頗這樣的百戰老將比較時,自然敗北。

廉頗老成持重,因讒言被換。

廉頗在長平大戰初期曾經是趙國主帥,可惜太過剛直,侍奉上任趙王赴澠池會時,曾經和趙王約定“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此等一心為國之人,非大胸懷不能包容,不幸的是趙孝成王不似其父有胸懷,對於這種忠君但更忠心於國的良將,終究心有芥蒂。

同時,廉頗雖然是戰國良將,但能力方面有偏科,善攻不善守,加上趙軍實力稍遜於秦軍,在交戰初期連遭敗績,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還損失了多名將校。本來,廉頗準備以逸待勞,待機出擊,可惜趙國君臣不能理解這種穩守持重的戰略。

以趙孝成王為首的一幫人,高居邯鄲廟堂,不知戰場險惡。他們看不到秦軍日漸乏力的攻勢,只看到廉頗首戰失利的報告,只看到45萬大軍每天都耗費數以萬計的錢糧。再加上秦國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最終,趙國臨戰換將,鑄成大錯。

趙括身負盛名,又久居邯鄲

趙括雖然年紀輕輕,但畢竟是“官二代”。其父趙奢是東方六國將領中,獨戰秦軍並獲得大勝的第一人,用兵如神,聲名顯赫。按照當時老子英雄兒好漢的傳統思維,良將的兒子一定也是良將,趙奢能夠戰勝秦軍,那他的兒子一定也能。

趙括與李牧等人相比的一個大優勢,就是他從小生活在趙國都城邯鄲,一舉一動都在權貴圈子的視野裡。加上他從小就學習兵法,熟讀兵書,論戰談略,即使他的父親趙奢也難不倒他,如此光輝的經歷,一定給趙孝成王等年輕一代貴族留下深刻印象。

長平大戰時,趙孝成王登基將近5年,正處於政權穩固需要吐故納新的時代,但身邊全都是廉頗等前朝老臣,心中一定急需培養自己的新班底。將門虎子、聞名邯鄲的趙括無疑就是這個新班底負責軍事的最佳人選,加上秦國到處散佈謠言,讓趙國民間推崇趙括,與趙孝成王所想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