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李白罵人最狠的一首詩,通篇不帶髒字,沒文化根本看不懂是在罵人。

李白是唐朝著名詩人,一生留下了無數經典詩篇,因此被世人譽為“詩仙”。他的作品讀起來大多豪邁奔放,用奇妙的語言描繪出一種清新飄逸、奇妙浪漫的意境,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的性格豪放樂觀,為人處世也十分的豁達,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體現。有意思的是,生性豁達的李白,就連罵起人來也別有一番風味。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首李白的作品,這是李白罵人最狠的一首詩,通篇不帶髒字還很高雅,沒文化根本看不懂是在罵人。

《嘲魯儒》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從這首詩的名稱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嘲諷魯地儒生的詩歌。有意思的是,李白一生除了深受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影響之外,儒家思想在他的作品中也佔有重要地位,為何他要專門寫一首詩來嘲諷魯地的儒生呢?說起來,這也只能怪這些儒生太過迂腐。

開元末年,李白移居魯地瑕丘,也就是今天山東濟寧的兗州。山東號稱是“孔孟之鄉”,所以自古以來山東就盛產飽學大儒。而李白所居住的地方,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過數十里之遙,生性豪放愛交朋友的李白來到山東之後,自然不肯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就去拜訪當地那些有名的大儒。

李白原本以為這些魯地大儒都是飽學之士,可是一番交流下來發現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這些魯儒談論起文章來頭頭是道,可實際上卻是死守章句不懂變通,更不懂經邦治國之策。更可笑的是,這些儒生自視甚高,竟然對李白做出了輕視和嘲笑之舉。李白氣憤不過,就作詩反譏。

《嘲魯儒》這首詩的主題很明確,就是嘲笑魯儒的“無能”。在李白眼中,這些號稱飽學之士的大儒,將畢生精力都放在了《詩》、《書》、《禮》、《易》、《春秋》等幾部儒家經典上。雖然這些滿頭白髮的大儒們將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可是向他們請教經國濟世的方略,他們就如墜雲霧,茫然不知所對了。

在詩中,李白還借用“儒宗”叔孫通的典故,嘲諷了魯儒雖然精通經書卻不諳時務,揭露了他們的無能本質。

據《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記載,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為了收攏天下諸侯人心,下令廢除秦朝的儀法,用更簡易的規範來取代秦朝那些繁複的儀法。劉邦的想法固然是好的,可是時間一久,君臣之間難免會產生禮節不嚴的問題,劉邦因此大為苦惱。

叔孫通得知此事後,就向劉邦自薦,要為剛剛建立的漢朝重新制定一套新的朝儀。可是當叔孫通到魯地招集儒生入朝共定新朝儀時,有兩個儒生卻不願去,並且聲稱叔孫通的做法“不合古”。叔孫通卻不以為意,反而譏笑他們說:“你們真是鄙儒,不知時變。”

叔孫通所訂朝儀簡明易行,適應了劉邦加強皇權的需要。漢高祖七年,長樂宮建成,諸王大臣都依朝儀行禮,次序井然。劉邦見此情景,忍不住感慨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因此,叔孫通就受到了劉邦的賞識,被拜為奉常,那些跟隨叔孫通入朝的儒生也都被進封為郎。

除了借用叔孫通的典故之外,李白還用辛辣的筆調,將這些腐儒們裝腔作勢、行動迂闊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可以說,論以文章罵人的技巧,李白這首詩可以說是顯示了極其高超的藝術水平,就算與蘇軾的那首《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相比,也是不遑多讓。

其實,李白的這首《嘲魯儒》雖然筆鋒犀利,但是所用言語卻並不刻薄,也算是恪守了身為文人的操守。在整首詩中,李白罵得最狠的“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這兩句,也不過是勸這些對時務一竅不通腐儒,回老家的汶水邊上去種田,也算是給這些魯儒們留了一些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