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乾貨】網際網路企業如何構建標籤體系?這是我見過最全面的解讀了!

編輯導語:在網際網路中,打標籤已經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件事了,標籤可以讓我們輕易的瞭解使用者屬性,從而採取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策略。標籤體系對於網際網路來說,已經是一個並不“秘密”的秘密武器。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構建標籤體系呢?

今天跟大家聊聊標籤體系,其實網上關於如何建標籤體系的文章非常多,因為這本就是網際網路企業必備的秘密武器啊,同時也是資料分析最常用的方式方法。

打標籤這個事情,其實就是人類“抽象”能力實操的技能化的外在表現。不信?比如取外號其實就是打標籤。

按我說,小時候最擅長給別人取外號的同學,就有超強的標籤體系構建天賦。因為一個流傳甚廣的外號必然代表著他的顯著特徵,而擅長取外號的人,抓特徵的能力非常強,並且抓住的特徵還能獲得其他人的認可。

你說這種人是不是非常有標籤的天賦?

一、什麼是“標籤”?

很多人會把“標籤”神話,各種拗口的詞彙、各種複雜的概念、各種亂七八糟的技術堆積起來,比如:

“使用統計學為基礎,利用各種KN、SVM等分類、聚類演算法,對使用者、商品等具體物件,提取人口統計學、地理位置、興趣、商品偏好等各種特徵,賦予相應標籤,並進行權重、分類等操作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輔助進行精細化運營”。

嗯,上面這段話是我自己編的,但是真的是很多資料分析師理解的“打標籤”。

其實理解“標籤體系”真的很簡單,其實核心還是“抽象”。我們使用抽象這個神器,對某個具體的物件,比如使用者,抓住他的某個特徵,然後就可以針對性的做一些事情。

比如:我姐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給我打過一個“喜歡吃豬蹄”的標籤,有好幾年去她家吃飯的時候都特意燉一鍋黃豆燜豬蹄給我吃。但是這個標籤並不精準,於是我在感動之餘,只能咬牙切齒的只挑黃豆吃。

這兩天有個江西老表非常火,就是“豪車毒”創始人老紀。他專門賣豪車,但是他也不做廣告,只是一門心思維護自己的客戶。他給每一個客戶都打上標籤,誰介紹的,目標品牌是什麼,顏色偏好是什麼、夫妻名字是啥、生日啥時候等等。

有些人會說,這算啥標籤體系?算的,這是他個人的客戶標籤體系。標籤體系本身不值錢,你用標籤體系做什麼,才決定值多少錢。

老紀用這些標籤做什麼呢?

很簡單的事情,連續10年給所有客戶寄送精心挑選的禮物。要知道他的客戶都是高淨值人群,一次性送個萬八千的東西跟沒送一樣,但是他連續10年送手寫的春聯、署名紅包,就不一樣了,客戶能記你一年。

網際網路的標籤體系當然不像老紀個人的客戶標籤,老紀的客戶畢竟有數,人力可以窮盡。但是網際網路使用者那就海了去了,應用場景也非常豐富。老紀好歹一年也就送5次禮,網際網路一年365天,天天有活動,人力根本不能窮盡。

因此才需要各種技術作為支撐。

二、如何構建一個標籤體系?

OK,我前面說那麼多,其實是想說明一件事情,就是標籤體系是為運營策略服務的。如果你只是任務導向,單純的構建一個標籤體系,那你會不斷的有任務,持續的構建一個又一個的標籤。

你會陷入區域性思維,根本顧不上標籤與標籤之間的關係。最後的感覺就成了雜亂的電線杆,理不清,又不敢亂動。所以,你如果是資料分析師,領導想讓你做標籤體系,OK,文末有使用者標籤體系模板,請自取。

如果你是資料產品經理,領導讓你做一個標籤工廠,OK,文末有神策的使用者標籤體系文件,請自取;如果你是大資料開發工程師或者演算法工程師,想開發實現標籤工廠,我這邊還有教學影片,可以私信給你。

但是請注意,無論是整理標籤、標籤工廠產品功能還是技術實現,都還處於“術”的層面,都是標籤體系的一部分,不是完整的標籤體系。如果只限於自己的工作職責,就會陷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區域性思維陷阱,變成為了打標籤而打標籤了。

所以我們要從“為什麼要打標籤”這件事情出發,好好分析、推導一下標籤體系的構建過程,力爭看到全域性。

好,我們回到我姐給我打標籤的例子。我姐因為愛我,所以提取了“愛吃豬蹄”的標籤,並且做出對應的執行策略表達對我濃濃的親情。

我姐的思考路徑大致是這樣的:我要對弟弟好->想做點好吃的給他吃->我看看他喜歡吃啥->今天做的菜中,他最喜歡吃豬蹄->暗自記下“愛吃豬蹄”->下次做給他吃。

抽象一下就是:目的->行動方向->標籤需求分析->特徵提取->打標籤->形成運營執行策略。

我們把上面抽象出來的思路,加上具體的工作內容、工具等,再區分出分工,就有了下面這張圖:

為了破除區域性思維的陷阱,我們用MVP最小化場景來梳理整個流程,這樣就會發現:

第一步:應該是確定建設目的;

第二步:是確定行動方向,不同行動方向所需要的標籤體系是不一樣的,前兩個步驟都是運營的活;

第三步:是進行標籤需求分析,這一步是產品經理的活;

第四步:才是提取特徵,這裡就會用到各種業務模型、演算法模型。這一步毫無疑問,是資料分析師、演算法工程師的工作;

第五步:才是執行打標籤的工作,有些只需要直接提取就行,有些則需要用進行計算,算好的資料要放在查詢速度非常快的資料庫中,有些時候還需要BitMap這種特殊技術滿足十億級別使用者的複雜圈人需求,這裡就是大資料工程師、大資料分析師的事情了;

第六步:則是生成執行策略,同樣需要運營深度參與;

第七步:標籤最佳化;

第八步:產品化。

這些都是產品經理的活。

三、標籤體系建設工作流

按照上面梳理的邏輯和原則,接下來就是直接落地了。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們也就能整理出來工作流,我已經整理好了:

每個步驟都往下細分為不同的流程階段和具體的工作項,後面還給分配了角色和許可權。這樣誰在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情,就非常清楚了。大家可以按照自己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

按照這個工作流,我們可以進一步梳理出詳細的工作表格,比如在目的和行動方向角度,我們除了寫清楚目的和行動方向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是確定北極星指標和監測指標。

再往下,就是做標籤需求分析,梳理出詳細的標籤大類和標籤體系了:

這是具體的標籤方案示例:

最後的最後,才是考慮整體怎麼架構,計算、儲存、應用各層怎麼做,用什麼技術實現。

這樣,整個方案就算是比較完整的了。咱也不會受限於各自的職責,侷限在一個小小的視野了。

作者:大資料架構師,公眾號:大資料架構師,國藥國華大資料總監,擅長BI、數倉、資料中臺產品規劃領域

本文由 @大資料架構師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