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守護“草原敦煌”的“面壁人”!

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平坦寬闊的大草原上,有一座紅色的砂岩山突兀矗立,險峻的峭壁上分佈著大大小小的石窟,尚存49座。據初步研究,該石窟開鑿於西夏時期,窟內現存近千平方米的彩繪壁畫大部分屬藏傳佛教系統,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

這就是阿爾寨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草原地區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也是一座集寺廟、石窟建築、摩崖石刻造像、壁畫、雕塑、榜題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草原敦煌”。

阿爾寨石窟壁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石窟有許多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場景的世俗壁畫,以《成吉思汗家族崇拜圖》《蒙古帝王葬喪圖》最為珍貴。壁畫上附有繪畫內容的文字包括藏文、回鶻蒙文和梵文,反映古代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狀況,各民族文化、教派體系的融合。

在時間的侵蝕下,阿爾寨石窟壁畫遭遇空鼓、起皮、變色等病害,精緻的圖案變得模糊、破損,疏鬆、脫落。為修復保護遭受病害侵擾的壁畫,來自敦煌研究院和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的十多位專家常年堅守在草原深處,進行阿爾寨石窟保護修復工作,當起了千年“草原敦煌”的當代保護人,他們被稱為“面壁人”。

“此次工程主要針對地仗空鼓、顏料層起甲、酥鹼、表面汙染等病害進行壁畫修復。目前,除了已完成修復的10個洞窟,還有3個洞窟明年將完成修復。”阿爾寨石窟壁畫修復現場負責人孫軍永說,為保留阿爾寨石窟壁畫的原始資料,在修復保護的同時,專家也利用數字化拍攝等方法對石窟壁畫進行了電子資料收集與儲存。

工作人員在阿爾寨石窟開展壁畫修復工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冉萬里介紹,阿爾寨石窟非常有特點,不僅窟型種類繁多,而且壁畫內容十分豐富,一方面體現藏傳佛教的特點,另一方也反映了漢傳佛教的特色,壁畫內容反映出中華文化和藏傳文化在內蒙古地區的融合和交流,展現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特點。

2018年,鄂托克旗政府啟動阿爾寨石窟壁畫和第三期巖體保護工程,其中壁畫保護工程委託敦煌研究院組織實施,計劃2021年全部完工。目前,第三期巖體保護工程已結束,已修復10個有壁畫洞窟,修復壁畫面積250。63平方米。

阿爾寨石窟壁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文化副刊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