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別犯傻,花錢不能洗白徵信

花錢就能“洗白”個人徵信報告?當你的個人徵信報告上有逾期資訊時,看到這樣的廣告,你會動心嗎?

在社會越來越看重誠信的當下,一紙徵信報告不僅直接體現個人最基本的誠信狀況,而且關係著每個人和企業的金融生活。不法分子正是抓住部分人急於消除不良徵信記錄的心理,故意混淆徵信修復與徵信異議的區別。然而,這些所謂的“徵信修復”機構的業務大多是材料造假、偽造證明、欺騙銀行。輕信於他們的消費者,非但不能修復徵信記錄,反而可能被騙財,洩露個人資訊。

實際上,所有徵信修復都是騙局,且為非法。徵信修復騙局頻出,本質上是反映人們愈加重視個人的徵信狀況,希望自己不會因為偶爾的逾期或誤操作留下“案底”。另外,一部分沒有合理負債的金融消費者,也迷信這些“徵信修復”所畫的大餅——逃避本息歸還,不會被催收或起訴。對徵信政策法規不瞭解,同時又存有僥倖心理,這些都是不法分子能夠屢屢得逞的主要原因。

有需求才有供給,有痛點才有騙局。“徵信修復”仍有“市場”,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人們對相關征信異議申訴有著不小需求。而這部分需求常常還難以得到滿足,成了痛點,這才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因此,相關監管部門要出臺專項辦法,加大針對“徵信修復”“代理投訴”打擊力度的同時,金融機構也需要適時地為金融消費者“補課”,比如銀行等機構,對於一些非惡意逾期的行為,採取柔性化管理,多提醒、多溝通,儘量避免出現不良信貸記錄情況。作為錯誤需求的源頭,消費者也應愛護好自己的“第二張身份證”,養成合理借貸、量入為出的習慣,不要過度借貸、盲目借貸。要明白,花錢洗白不了徵信,切莫因小失大。   (陳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