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薊州兵變:一場武將中的保守勢力和文官針對戚家軍的聯合絞殺

透過《明史·神宗本紀》沒有任何相關記載的情況來看,這次兵變似乎並不起眼,《明神宗實錄》中雖然記載了這次兵變,但也是一筆帶過的說明了兵變的起因“防海兵以要挾雙糧鼓譟”及兵變的結果“擒其倡亂者正法,餘黨盡驅南返”。

張居正於萬曆十年病逝後,萬曆朝的兵變就開始接連不斷地發生,其中規模和影響力較大的有萬曆十一年的廣東羅定兵變、萬曆十三年的四川建武所兵變、萬曆十五年的鄖陽兵變、萬曆十七年的雲南永昌兵變和萬曆十九年的京營軍官譁變,所以,在《明史·神宗本紀》的編撰者看來,因防海兵“要挾雙糧鼓譟”而發生的薊州兵變很是尋常不需要特意提及。

確定了發動薊州兵變的防海兵是戚家軍後,這場兵變就顯得不那麼尋常了,因為戚家軍一向以軍紀嚴明著稱於世,連戚家軍都能因為糧餉問題而不顧軍紀發動兵變,難道真得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嗎。

結合《兩朝平壤錄》中“南兵撤回時,以王賞不給鼓譟於石門寨”和《明史·王保傳》中“(南兵)道石門,鼓譟,挾增月餉”的記載來看,戚家軍發動薊州兵變的原因確實是糧餉問題,但是《兩朝平壤錄》中“(王保)遂以激變聳惑軍門”卻使薊州兵變顯得頗為耐人尋味。

“遂以激變聳惑軍門”說明兵變是王保為誣陷戚家軍而找的藉口,戚家軍很有可能並未發動兵變,並且根據戚家軍在同兇悍的倭寇作戰時的戰損來看,如果《兩朝平壤錄》中“(戚家軍)千三百名保盡誘殺之”的記載是準確的,那麼就可以確定當時的戚家軍並沒有攜帶武器,所以,只要能證明《兩朝平壤錄》中戚家軍損失“千三百名”的記載為為真,就能得知戚家軍到底有沒有發動兵變。

如此一來,薊州兵變的真相也就清楚了,沒有攜帶任何武器的戚家軍僅因糧餉問題忍無可忍而發生了“鼓譟”,結果卻遭到了薊州總兵王保的誘殺,損失了“千三百名”,並且根據《明史·王保傳》和《明神宗實錄》中的記載,事變發生後,雖然有戴士衡、汪以時等正直的御史替戚家軍鳴不平,主張對王保“遣官按問”,但是在御史馬文卿和兵部尚書石星的顛倒黑白下,王保竟然成了平定兵變的功臣。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王保為何在誘殺了戚家軍後還能被石星和馬文卿說成是平定兵變的功臣?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戚繼光為何要組建戚家軍說起。

隆慶元年,戚繼光和戚家軍被調至薊州,在這裡,戚繼光提出了以戚家軍為教導隊練兵十萬的建議,結果是泥牛入海。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奇怪,因為戚繼光練兵的核心是將領專兵、募兵為主和嚴明軍紀,雖然這些是戚繼光為重振大明軍威而提出的,但將領專兵是那些掌握軍政大權的文官所絕對不能容忍的,募兵為主又是那些靠兼併軍屯田地、壓榨衛所士卒取利的武將中的保守勢力所絕對不能容忍的。所以,戚家軍因糧餉問題而發生“鼓譟”後,武將中的保守勢力王保“盡誘殺之”、馬文卿和石星將王保說成是平定兵變的功臣也就不難理解了。

【璽言春秋明末歷史第五十三講,參考文獻:《明史》、《明神宗實錄》、《兩朝平壤錄》、《撫遼疏稿》、《明史紀事本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