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通緝令畫像都是簡筆畫,為什麼畫像都是畫的,難道是畫錯了嗎?

不知道經常看古裝劇的讀者發沒發現這樣一個漏洞,就是古代官府貼出的通緝令上,抓捕物件的畫像都十分抽象。畢竟我國古代沒有相當厲害的油畫特寫技術,加上通緝令需要分發好幾百份。為圖省事方便,每一份通緝令上的人像其實都是簡筆畫。那麼,就憑這麼抽象的人臉畫像,逃犯真的能抓得到嗎?

有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就是在《水滸傳》第三回魯智深拳打鎮關西里,打死了鎮關西魯智深在跑路時看到了自己的通緝令,當時他擠進人群,端詳了畫像半天,連自己也沒認出來這是誰。可見,連犯人都可以大搖大擺擠人群,當著一堆老百姓的面,愣是沒認出畫像上的自己。可見,通緝令上的逃犯畫像是有多麼拙劣。

眾所周知,通緝令裡最關鍵的要素就是犯人的照片或畫像了,這也是百姓辨別他們最方便的參考。如此,那古代的通緝令真的能抓到逃犯嗎?

其實,這裡可能是我們多慮了。通緝令上除了畫像不準外,給的其他資訊還是很方便抓捕逃犯的。一般上面寫了逃犯的年齡、出生地、性別以及一些基本資訊。而就這個出生地,就能縮小很大一部分範圍了。

古代人口數量遠不比現在,再加上交通所限,人口流動性是非常小的。這就意味著,本地人基本互相都認識,要是一個外地人進入是非常顯眼的。這就相當於早幾十年前的我國農村,家家戶戶都認得差不多,要是來了個外村人,大家都知道。

而且,口音上的差異也是辨別外地人最好的特徵。即便逃犯不說話,因為心虛,表現的肯定也是非常不自然,多種因素作用下,這些向外地流竄的逃犯是很容易落網的。

另外,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但有一種叫路引或度碟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西遊記》裡,唐僧手上的通關文牒,作用和今天的身份證差不太多。而且,你要去另一個城的話,城門的守衛肯定是要查閱你的度牒的,要是姓名能和通緝令上對上,先不管是不是同名同姓,都會被收押起來拷問的。

此外,就是通緝令上最後一句話了。官府為了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會在最後寫上懸賞金額,這個習俗也一直傳承到了現代的通緝令上。古代通緝令上逃犯的懸賞金額一般都在千兩白銀以上,先不管官府會不會兌現這個金額。要知道,那會窮苦人家一年的開銷也就2兩銀子。1000兩足夠他們生活500年了,就算是普通的小康家庭,1000兩也夠一輩子生活無憂了。

如此巨大的懸賞金額誘惑下,老百姓的參與熱情都十分高漲。大家都秉著“錯抓一百,不放一個”的理念,一旦看見可疑之人就會立馬向官府報告。畢竟,這比買彩票發財的機率要高的多。在這種利益驅動的全民警備環境下,逃犯是無所遁形的。

所以,古代通緝令的重點不是畫像,而是在最後那句懸賞金額,以及犯人相關資訊的描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因此,古代的逃犯其實還是很好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