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東北書聖”成多祿,書法恪守傳統,又有豪邁之氣

成多祿(1864—1928),原名恩令(恩齡),字竹山,號澹堪,又號澹庵居士,室名有榆廬、小遊仙山館、澹園、十三古槐館等,正黃旗漢軍人。生於吉林永吉,著名的“吉林三傑”之一。

從成多祿的一生來看,他雖長期從政,但雅性高奇、淡泊名志,不改其文人之本色,並以工詩擅書為世人所重。成多祿一生作詩達千首之多。其詩風出入唐宋之間,蒼茫高古,沉雄穩健,為民國時期北方詩壇的重要人物之一。

成多祿的書法亦頗為出名,在北方書壇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京、吉、奉、哈等地的匾額、楹聯多出於其手,時人稱其為“東北書聖”。

晚年時期,成多祿轉居京城,同樣留下諸多書跡,琉璃廠中“來薰閣琴書處”、恭王府花園大戲樓中“賞心樂事”匾額即為其所書。中山公園原來今雨軒中,也存有成氏的書刻。

民國以後,成多祿常謂“吾入民國,未嘗拜明令”,以遺民自居,交遊者多為遜清遺老,加之他出身旗人家庭,在清代曾作為“國家根本所繫”的統治階層。成多祿為正黃旗漢軍,受過嚴格的傳統教育,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

清帝遜位後,成多祿喜與傳統士人詩詞唱和,切磋書畫,是民國時期北京旗人書法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何特別提出他是其人書法家的代表人物呢?因為,在清朝時期,旗人學習書法是有一套固定模式的,這從清代數位皇帝以及有皇室血統的王孫的書法中,就展現得比較清晰。

清朝旗人的書法,最大的特點貨就是恪守傳統,尤其是對於帖學比較重視,而對當時比較流行的碑學書法不屑一顧。他們奉二王、趙董為書法的正脈,雖然越來越寫得孱弱,但正一位他們的執著,在碑學盛行的大環境下,仍為帖學保留了一塊田地。

成多祿即是屬於旗人書家群體中重要的一員。他的書法早年以顏真卿、柳公權為宗,中年後受宋蘇軾、黃庭堅影響,晚年則致力於唐代徐浩《不空和尚碑》,運筆有橫掃千軍之勢,得其渴馬奔騰之妙趣,後專力於帝師翁同龢書法,全面地繼承翁氏書學精髓。

此後成多祿以此為基,借鑑“碑派”用筆,融入其獨有的詩人氣韻,形成了一種豪邁縱橫、氣象渾穆、蒼勁沉雄的書風。其友徐鼐霖贊其書雲:“兩漢朴茂,六朝雅趣,歐柳禇顏,匯而為一。”

“舊京四大書家”之一的張伯英在則認為“松禪(翁同龢)書極精工,有作意太過者。澹翁(成多祿)學之,能任自然,故妙”。

可見事人對成多祿書法成就總結的評價。綜合來看,成多祿是翁同龢書風的有力繼承者,為當時一代“帖學”宗師。

誠然,在碑風大盛的民國時期,“碑派”書家認為成多祿的書法亦與諸多旗人書作一樣,顯得守舊而缺乏新意。但不容忽視的是,成多祿作為旗人書法家,他的帖學功力深厚,詩學成就較高,因此,其書法具有“雅”的一面。這並非依仗於單純的勤學苦練,而是經過了常年的研習和學養的薰陶。

成多祿並未以書家和詩人自居,書法之名還是得自於士人群體的喜愛和推重。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人物,他和諸多傳統士人一樣,更多的是關注國家的興亡,希望用傳統的儒家理念挽救衰亡的清朝。

在清末民初書家群體中,成多祿的書法成就可能並未十分突出,但應有其獨有的地位。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法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