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華文明的仁義思想,從何而來是區分華夏文化與殷商文化的標尺!

(作者:趙輝)探尋中華文明起源,不僅要透過現代考古學尋找中華大地上的上古物質文化遺產,也要透過深入的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探尋中華文明思想的精神文化遺產之來源。中華文明的物質文化遺產與精神文化遺產兩者統一之源泉,才是真正的中華文明起源地。

仁義是中國儒家思想的重要倫理內容,其本意為仁愛與正義,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早在《禮記·曲禮上》言:“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而戰國時的孟子(孟軻)對此更是推崇此概念;此後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更是成為中國傳統道德的別名。

夏文化與商文化,是當前考古學探尋中華文明起源中的最重要內容。以殷墟遺址為代表的商王朝殷商文化,透過百年的殷墟考古遺址發掘,已基本呈現給我們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甲骨文、青銅器以及眾多的商王族陪葬墓。夏王朝在哪裡?夏文化是哪些內容?好像目前為止,並無一個統一清楚的認識。

以夏王朝為代表的夏文化,也稱為華夏文化;以商王朝為代表的商文化,也稱為殷商文化。殷是地理概念,商是文化概念;華是地理概念,夏是文化概念;因此,殷商文化與華夏文化是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內容的兩種文化,兩種在地域上與內容上具有根本的不同;它們既不是同一地區的兩種文化,也不是兩個地區的同一文化,兩者是涇渭分明的兩種地域文化。

夏王朝是建立在堯舜禹禪讓制文化基礎上,以大禹治水造福萬民建立不世之功偉業上,以萬國諸侯執玉帛來朝民心所向的基礎上建立的。“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淮南子·原道訓》的記載可以說經典地陳述了大禹建立的夏王朝的治國思想。

商王朝是商湯滅夏建立起的王朝,“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尚書湯誓》中的記載真實地記錄了商湯裹挾諸侯,以殺氣騰騰的威脅,挾眾滅亡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在河南殷墟遺址發掘的商王朝貴族墓中,累累白骨與顆顆頭顱構成的陪葬墓是讓人不寒而慄記憶深刻的印象。這些讓人心驚膽寒的陪葬墓,是《尚書湯誓》中商湯誓言的真實寫照。

如果這些商王族陪葬墓的累累白骨還不能讓你膽寒,那商王族墓葬青銅器中蒸煮的淮夷人頭顱,一定會讓你臣服在商王的統治下瑟瑟發抖。在這樣的商王朝統治下,人民活命已經是最高的奢望,還能創造併產生影響萬代的中華文化?中華文明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仁義思想,形成“仁義道德”“仁、義、禮、智、信”的中華文明?當然不能!

中華文明中的“仁義”思想來源,是有跡可循的。《後漢書·東夷傳》中這樣形容夷:“東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這段史料實際反映的是後人對於夷之習性的一個大體的印象。在對夷具體的一支成員徐國徐人的回憶中,《韓非子·五蠹》、《淮南子·人間訓》、《史記》、《徐偃王志》以及《後漢書·東夷傳》中,都特別提及徐國徐偃王的“行仁義”,因為“仁”,故至於敗。這些不同時期的文獻反映了徐國徐偃王之“仁”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為一種“集體記憶”的。

在這些歷史的“集體記憶”中,夷的習性已被貼上了“柔順”和“仁”的標籤。在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兮甲盤銘文中記載“隹五年三月既死霸庚寅,王初格伐玁狁於(餘吾),兮甲從王,折首執訊,休亡敃(愍),王賜兮甲馬四匹、軥車,王令甲政(徵)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於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賄)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責(積)、其進人,其賈,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則即刑撲伐,其隹我諸侯、百姓,厥賈,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蠻宄賈,則亦刑。兮伯吉父作盤,其眉壽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淮夷舊我帛畮(賄)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責(積)、其進人,其賈,毋敢不即次即市”將淮夷人的“柔順”集體記憶體現的淋漓盡致;“其隹我諸侯、百姓,厥賈,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蠻宄賈”將淮夷人的“仁義”思想充分展現。《徐偃王志》中楚子口中的“偃王有道,好行仁義”,更是西周諸侯對徐國人的集體印象。

“楚人惡我之即諸夏也,尋師於我”、“楚人伐徐,徐即諸夏故也”,不論是中國文獻典籍記載,還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集體記憶”,徐偃王的仁義思想、淮夷人的內在品質、徐國淮夷的的地理位置,都與華夏的歷史與人文思想相吻合、相匹配。“溫文爾雅”的南方人文品質與中華文明思想核心的仁義道德,具有渾然天成的統一性,是華夏文明的核心思想。中華文明的這種仁義思想,是殷商文化靠殺人祭祀先祖、蒸煮人首來威懾人民的行為,發展一萬年也誕生不了“仁義”的思想與行為。

“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故孔子欲居九夷也”。由此可見,孔子倡導的仁義儒家思想,正是來源於對東方九夷的“集體記憶”,九夷、淮夷是中華文明思想的搖籃。淮夷地區優越的地理自然環境不僅生長了萬物,養育了中華民族,而且產生了“言仁而好生”的中華文明仁義思想,是當之無愧的華夏民族、華夏文化、中華文明起源地。(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