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郭沫若的妙詩,一直被當"神作",資深詩迷:可以再看看魯迅原版

在文學世界裡,模仿是常有的事。而且,只要是仿得好的,很少有人會認為這有任何不妥。

比如在唐代詩壇,就有一個極善於模仿的頂級詩人:王勃。作為“初唐四傑”中最有名氣的一位,王勃仿寫出的千古名句包括:

其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一句,模仿的是庾信《馬射賦》中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王勃顯然是讀了庾信的原詩才有的靈感,但仿作顯然比原作更有魅力。

其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這一句,模仿的是曹植《贈白馬王彪》中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很顯然,王勃是受到了曹植很深的影響,才會寫下如此金句。而且,仿作比起原詩無論是氣勢還是工整度來說,都勝出了不止一點點。

像這樣的仿作在古典詩詞裡還有很多,那近現代文人裡,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本期筆者要跟大家說的這首郭沫若詩。

郭老作為近現代文壇泰斗,無論是歷史、考古還是詩詞、散文領域,他都是有頗有建樹的。而在其存世的諸多詩詞作品裡,有一首妙詩一直被詩迷們當成“神作”,大家且看:

《歸國雜吟》又當投筆請纓時,別婦拋雛斷藕絲。去國十年餘血淚,登舟三宿見旌旗。欣將殘骨埋諸夏,哭吐精誠賦此詩。四萬萬人齊蹈勵,同心同德一戎衣。

此詩是郭老歸國途中所寫。國家有難,男兒自然該回國報效。這首七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一首值得一讀的佳作:

首先,對仗極為工整。現代人寫律詩本就有難度,郭老這首詩卻做到了平仄合律,這非常難得;其次,多個典故的運用也是得心應手;最後,全詩頗有氣勢,這是郭老寫詩的最大特點之一。特別是詩中幾個數量詞的運用,更是令人稱道。

不過如果你拿著這樣一首“神作”,去跟資深詩迷們討論時,人家會很認真地跟你說上一句:你可以再看看魯迅的原版,就知道什麼叫真的牛!

為何會這麼說?因為郭沫若這首詩模仿的正是其“老對頭”魯迅的作品,而且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魯迅這一次又是完勝郭沫若的。不信?大家且看:

《無題》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此詩寫於1931年,當時正是進步文人們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柔石等人剛剛遇害,魯迅也不得不離家避難。

在一個深夜裡,魯迅在避居的客棧裡,想起種種往事以及自己的處境,寫下了這樣一首七律。一來,他是為自己的處境而傷懷;二來,他也為諸多青年的被傷害而悲痛。傷懷、憤怒交織在一起,這首七律的感情是深沉的,張力是十足的。

很顯然,無論是從結構上,還是從幾個經典意象來看,郭沫若都是在模仿魯迅。而相比之下,魯迅的原詩勝在:

其一,感情更為深沉,更有感染力。不能說郭老的作品不好,但其感情與魯迅相比,顯然稍單一了些;

其二,魯迅詩的用字用詞,顯然更為講究。比如最後一句寫人物的狀態時,用一個“吟罷低眉”就道出了詩人的萬千無奈,而最後用月光落筆則顯然讓全詩更有層次。

其三,魯迅原詩意境更美。魯迅的作品古典氣息更深厚,比郭沫若近乎白話的作品要更有張力、更有意境。

當然,對於任何兩首作品,都是1000個人心裡有1000個哈姆雷特。估計,也會有不少朋友會更喜歡郭老的作品。您的看法是什麼?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