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假如沒有這本書,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將會截然不同

《老子》這本書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和中國人的性格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美籍華人學者陳榮捷說:“假如沒有《老子》這本書的話,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性格將會截然不同。事實上,連作為中國歷史與思想主流的儒家,也會不同。因為它並沒有逃過道家的影響,佛家的情況也是一樣。假如不能真正領會這本小書裡的玄妙哲思,我們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藝術與醫藥,甚至包括烹飪在內。”

《老子》屬於中國文化軸心性的經典,它參與塑造中國文化,所以,陳榮捷先生說,假如沒有《老子》的話,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性格都將會不一樣。

陳榮捷先生說儒家受到道家的影響。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孔子和老子會面時老子告誡孔子的一些話。這些話對孔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比如,老子對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論語》中記載孔子說甯武子這個人“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荀子》中還講到孔子說“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宥坐》)。孔子“愚不可及”、“守之以愚”的表述就有老子所說“容貌若愚”的影子。

比如,老子對孔子說“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孔子也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孔子對“隱居以求其志者”(《論語·季氏》)評價甚高,他自己也曾有“居九夷”(《論語·子罕》)、“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的想法。《易傳·象傳》說“不事王侯,志可則也”,《荀子·宥坐》中還講到孔子說“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隱遁、不為世用)者志不廣”,體現了儒家對隱者的欣賞的態度。

在世傳本《老子》中,有“絕仁棄義”的說法,人們以往據此強調儒家和道家的對立,但是,在郭店竹簡本《老子》中沒有“絕仁棄義”的說法,而是講“絕偽棄慮”,這樣的話,儒家和道家的差異就不是像以往人們所理解的那樣水火不相容。

道家也影響了佛教。佛教大概是在公元前2年的時候開始傳入中國。一開始傳入進來的時候,要翻譯佛教的經典,人們便用道家的話語來解釋佛教的內容,所以,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道家話語都是中國人理解佛教的中介。一直到了隋唐時期,佛教中國化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這個過程經歷了幾百年。所以,中國佛教也離不開道家的影響。

《老子》的玄妙哲思影響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像陳榮捷先生所說的哲學、宗教、政治、藝術、醫藥、烹飪,等等。

除了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外,《老子》對世界文化的影響也不小,並且正逐步擴大、逐漸深入。雖然西方人接觸道家比接觸儒家晚,但是,他們對道家思想更感興趣,對道家的關注程度要比儒家高。今天,在西方很多人講中國傳統文化首先想到的是道家和《老子》的思想,儒家是在其次的。

在國際上,把漢語經典翻譯成其他語言,最多的就是《老子》。據說世界上除了《聖經》外,以各種語言最為流行的經典就是《老子》。《聖經》是宗教經典,《老子》是思想文化的經典,宗教經典的傳播帶有宗教擴張的因素,而思想文化經典的傳播主要靠的是它的吸引力。如果說《聖經》的傳播帶有宗教的“硬實力”的話,那麼,《老子》的傳播靠的是思想文化的“軟實力”。

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

【本文來源於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