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11個人的早飯熱了3波才吃完,68歲母親感嘆:以後還是分開過年吧

過年意味著闔家團圓,對於所有遠走他鄉的人來說,“回家”,是最觸動人心的字眼,而“家裡的飯”,就是最香甜的記憶,無論身處天南海北,大家總會想在過年時趕回家,吃團圓飯,過團圓年,家家戶戶,熱熱鬧鬧。

正如陳曉卿在《舌尖上的新年》裡說的:

“現代人活得太累、太畸形了,但每個人的腸胃實際上都有一扇門,鑰匙正是童年時期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編碼。”

對於在外的遊子而言,爸媽做的菜,從來不只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對於團圓的念想。

而對於常年與子女分別的父母而言,子女回家過年就是自己一年到頭最熱切的期盼。在父母眼中,孩子無論多大都是孩子,想著他們在外辛苦工作一年,春節只想讓他們在家放鬆放鬆,所以主動包攬了一切。

美國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說,

當父母為孩子做得太多時,孩子就不會為自己做太多。

01 面面俱到的背後是無盡的操勞

郝阿婆今年68歲,和老伴育有一兒兩女3個孩子,年輕的時候雖然家裡條件不是很好,但是他們還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撫養3個孩子上了大學,如今看著孩子們都在城市紮根,郝阿婆心裡也算安慰了。

因為兩個女兒的婆婆都很年輕,加上兒媳婦父母也已經退休,所以無論是孫子還是外孫出生都沒有讓郝阿婆去幫忙。

雖然心裡記掛孩子們,但是為了不給他們添麻煩,所以郝阿婆和老伴除了在影片裡見一見他們很少去城裡打擾他們。好在子女們還算孝順,約定好每年過年的時候回家聚一聚。

家裡8個大人加上3個小孩,每年準備年貨和佈置家裡對於郝阿婆來說都是一道考驗。

兩個女婿一南一北飲食差異比較大,郝阿婆每年不僅會提前準備好包子、饅頭,還會買上一些湯圓和餈粑。而兒媳從小在大城市長大,為了不讓她回家後覺得小地方條件太差,每年在他們回來之前郝阿婆不僅會給家裡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還會給兒子、兒媳房間換上全新的床上用品和窗簾。

都說多子多孫多福氣,對於郝阿婆和老伴而言,一開始身體吃得消的時候他們的確樂此不疲,可是隨著年歲漸長他們才明白這是一種讓人疲憊的福氣。

以前,因為家裡條件不是很好,所以郝阿婆和老伴總想著雖然物質方面不能給孩子最好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給他們最好的關照,於是總是跟孩子們強調:

“你們放心學習就好,家裡的事情不用你們管。”

正是因為郝阿婆和老伴對孩子們的教育方式,讓他們從小就認為家務活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所以即便是如今拖家帶口回來,他們依然不太懂得在家務活上幫著搭把手,從年貨的置辦到年夜飯的準備全部是老兩口完成,而孩子們則只負責“點菜”和吃飯。

雖然孩子們3個小家來自不同城市,口味也各有不同,但是為了讓自己一碗水端平,郝阿婆對於孩子們在飲食上的要求向來是有求必應,所以過年期間即便是普通的家宴她也得做上10來道菜。

02 費盡心思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為人父母后,似乎很多人都失去了自我,只能在“為孩子做牛做馬”的過程中拼命尋找人生意義。他們不忍心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艱難,也不懂得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儘管郝阿婆和老伴費盡心思在吃飯方面照顧孩子們,可是孩子們依舊有怨言。

就拿吃早飯這件事來說吧,為了保證家裡每天有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雖然家裡囤了不少年貨,但是郝阿婆和老伴還是會每天堅持早起去菜市場買菜。等他們買完菜回來,就趕緊忙活著煮好一大家子的早飯。因為人口較多,加上口味各異,每天的早飯郝阿婆都會稀飯、包子、麵條等變著花樣準備。本以為自己考慮得足夠周全,但是她卻忽略了孩子們的起床時間,因為作息都不同,每次做好早飯她都得熱上3分鐘。

以前等一大家子吃完飯後都是老伴去洗碗,郝阿婆去備菜,可是去年春天老伴的風溼加重,胳膊和手臂沾水後疼得厲害,所以如今洗碗的工作也落到了郝阿婆頭上。每天從早上開始她就得買菜、做飯、洗碗、備菜然後接著一輪輪迴圈,晚上躺到床上渾身痠痛,她突然有點後悔當初讓孩子們回家過年的決定了。

可是冷靜下來一想,原本孩子們就和自己來往不多,無論孫子還是外孫都和自己不怎麼親近,如果過年都不讓大家回來,那關係估計更疏遠了,所以看著一桌子杯盤狼藉,郝阿婆還是強打精神讓自己忍住不說。

除夕的晚上按照慣例一家人會圍坐在一起看春晚、話家常,那是郝阿婆和老伴晚年最幸福的時光,今年春晚還沒開始,幾個小孩就喊著肚子餓了,因為累了一天,郝阿婆實在不想再去廚房了,索性拿出點心打算給他們吃,結果小孩子們因為搶吃的吵了起來,沒多久矛盾就從小孩子蔓延到了大人身上,吵來吵去矛頭到了郝阿婆這裡,兒子和女兒都怨她要是煮個餃子就沒這麼多事了。

郝阿婆和老伴都是工人退休,兩人每月加起來退休工資不足5000元,每年過年家裡11口人的吃喝拉撒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為了不讓孩子們覺得家裡寒酸,平日裡他們都是省吃儉用,有了孫子和外孫後他們還多了一筆開銷,那就是給小孩子發壓歲錢。

經歷了除夕晚上的不愉快,初一一早郝阿婆就給孩子們備好了壓歲錢,打算活躍下家裡的氣氛,按照慣例她給每個孩子一個2000元的紅包。

孩子們小的時候紅包都是由女兒和兒媳婦直接保管了,如今孩子們大點了,有了錢的概念,郝阿婆本以為他們會開心,結果孫子開啟紅包看過之後之丟下一句:

“不及我外公給的一半!”

兒媳家的條件郝阿婆很清楚,的確比自己好很多,所以一直以來她都是各種小心翼翼,哄著兒媳婦和親家,可她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和老伴花了快2個月的工資準備的紅包孫子完全看不上眼。

看著孩子們冷漠的面孔,郝阿婆終於說出了那句藏在心裡已久的話:

“以後還是分開過年吧!”

03 別讓團圓成為包袱

本以為春節闔家團圓就是福氣,可是對於郝阿婆來說,這份團圓的背後卻有太多的不易,她不知道是自己老去的速度太快,照顧不了孩子們的心思了,還是孩子們太不懂得感恩,完全體會不了為人父母的不容易。

林清玄說:

20歲之前過春節,想的是“去日苦短,來日方長”;可20歲之後過春節,愁的是“來日方短,去日苦多”。

在父母快速老去時,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追上他們老去的腳步,過年回家,把時間都留給父母。因為一旦父母不在,我們就都是無家可歸的孩子,找不到來時的路,人生只剩歸途。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家的確是最溫暖的避風港,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堅實的靠山,可是父母養我們大,當他們老了我們也要學著養他們老。父母的飯菜雖然可口,但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也是時候讓他們嚐嚐我們的手藝了。回家過年不是去單純享受,而是為父母分憂。

父母在,就像鮮花有根,在慢慢凋零的年歲裡,內心始終充滿希望;父母去世,如同鮮花失了根,看似絢爛,內心早已枯萎。

人,不管活得多麼枝繁葉茂,都不要忘記埋在底下的根,要及時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