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古代中國人不懂商業《史記.貨殖列傳》傳給後人的致富之道

自大小時候起從我們的課本就知道古代中國上千年一直奉行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士、農、工、商”一直是我們對古代中國的社會分層的一個刻板印象。

可是事實上是如此麼?古時候的中國人真的不懂得經商?不懂得投資理財資本運作麼?

一、“素封”成功商人的標誌

高中歷史課本里說,明清時期出現了標誌性的生產關係“僱傭關係”,所以叫資本主義萌芽,但直到近期我讀到了《史記。貨殖列傳》才徹底地打消了這個固有的刻板印象。

古時候的中國人並非都是農戶,有部分古代中國人也是精通商業和資本運作。在古時候平民出身的成功商人在被稱作“素封”,他們雖然無爵位和官職,但所積攢的財富和物質生活與列國封君有過之而無不及。

今有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對商人的評價並不低,一方面認為商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認為只要是透過合法手段的致富方式,就理應鼓勵。

今治生不待危身取給,則賢人勉焉。

司馬遷對商業並沒排斥,反而是抬高其歷史地位。在《貨殖列傳》中商業和資本都被冠以“治生”一詞,而非世人之末路。成功的商人“素封”在列傳中結尾有一句高度的評價。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鉅萬者乃與王者同樂。豈所謂“素封”者邪?非也?

通俗理解就是,只要你財富到了一定程度,社會地位與權力自然就會到來,不需要靠別人恩賜。

二、《貨殖列傳》中的致富之道

首先,《貨殖列傳》可以認為是中國正史中首部系統記錄中國社會經濟的調研報告,內容涵蓋了富與貴因果論證、商人事蹟、地理區位與物產、各地風俗人情、人性觀、貧富觀、商業觀等內容,由宏觀到微觀再由微觀到宏觀,非常之全面。

其內容在現代看來也非常具有參考價值,實在讓讀者驚歎。在資訊閉塞的漢朝,司馬遷能如此詳盡記錄與分析社會商業,你不得不給他點個大讚!

回到正題,那麼司馬遷是總結什麼樣的致富方式來獻給後人呢?

咱們由淺入深,看看古人們的智慧。

1、入門級:如何白手起家?

是以無財作力,少有鬥智,既饒爭時,此其大經也。

司馬遷非常簡明扼要地告訴了大家一個殘酷的事實和常理。

沒本錢就只能出賣勞動力,稍有點積累就可以鬥智投機,富庶的時候就可以爭時趨利。

這給剛畢業的學生,或者工作中又有點野心的人提了醒。

第一、眼高手低是難有出路的,因為你沒本錢去掙扎。

第二、資本積累是你躍進的本錢。

第三、敢於冒險,敢於投機你才有機會突破。

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此言末業,貧者之資也。

司馬遷已經總結了古今都通用的一個“定律”:要從貧困到富有,務農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經商,在家裡刺繡不如去市場做買賣,窮人要翻身就得靠商業。

兩千年前漢朝的司馬遷已經告訴後人,打工是沒出路的。打工只能求個安穩,但無法給你的階層翻身躍進,只有從事商業才有機會實現階層的躍進。

我相信在坐的打工人也是深有同感,每天朝九晚六,有的人996,有的人甚至007,難道你的階層真的會發生改變麼?當離開公司的時候你自己又剩下什麼?

大部分的人未必都在“大廠”享受年薪百萬的待遇,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拿著5K~10K不等的薪資,每個月都在期待著什麼,但最後又被現實一次次捶打,反反覆覆渾渾噩噩,不知所措。

所幸這些年各種內容創業的平臺出來,讓大家都有業餘機會創造屬於自己的一份事業,我覺得“斜槓青年”是值得被鼓勵的。

然而,司馬遷倒是很鄙視一類人:

無巖處奇士之行,而長貧賤,好語仁義,亦足羞也。

如果自己不是什麼奇人異士,自己還沒啥本事,又長期處於貧困的,又滿嘴大道理的,實在應該感到羞恥。

司馬遷認為:當下貧窮並不可怕,因為際遇機遇總是存在。但可恥的是你一直窮但還一直自以為是。

這句話也獻給準備或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要認清自我、早作規劃、戒驕戒傲、積極面對、沉著應戰。

2、進階級:如何從事商業?

通邑大都,酤一歲千釀,醯醬千瓨,漿千甔,屠牛羊彘千皮……。。佗果菜千鍾,子貸金錢千貫,節駔會,貪賈三之,廉賈五之,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

關於如何擇業的問題,司馬遷用了一大段排比說明兩個觀點:

第一、中國地大物博商機無處不在,只要專注一樣就可能會成功。

第二、做生意一定要去大都會,因為物資需求大供不應求,生意機會多,資訊不對稱價格也是常態。

當然,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商業也已經突破地域的限制。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一個行業是否值得做呢?司馬遷也給出了提示。

佗雜業不中什二,則非吾財也。

毛利率不高於20%的買賣,就不太推薦了。

你們看,中國古人對商業的理解其實也是非常透徹的。而對於毛利20%這個界限,我認為有兩方面可以說明。

第一、判斷該行業是否處於高度競爭?是飽和行業或是夕陽行業?

第二、從業人員對行業的把握深度是否到位?是否接觸到行業深水區?若一直處於行業淺層,很可能是表現影響了你的認知,這就應該自我反省。

夫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

精打細算,勤勞節儉,是致富的正路也是基礎,但要致富還需要出奇制勝。

司馬遷記錄了各個商人發家致富的規律,總結了這一點,我覺得後人應當虛心接受。

正所謂“從簡入奢容易,從奢入簡難。”隨著你的財富增長,你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會提高,但一定須知你並非真正是富貴了,你省下來的一點一滴將會成為你奔富路上的一磚一瓦。

如果你小富即安,即開始沉迷奢侈,那你將會失去下一步走向富貴的心理與物質基礎。

真正的老實人其實很難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天下沒有一個商人是發自內心的大方和擴大的,相反都是斤斤計較的算死草,只是他們需要“正面”形象展示在媒體面前,如果你信了,那就信了唄。

這裡不得不引用《貨殖列傳》中“治生之祖”白圭對商人的標準:

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商機稍縱即逝,智慧不能隨機應變的,勇氣不能果斷的,仁德不能取捨的,意志不能堅守的,不可能成為好商人。

我相信這一番話在現代也是通用的。

3、高階級:如何利用資本以權謀勢?

古時候的人其實已經懂得理財投資和資本運作,這玩意並非近代西方獨有的,更不是由西方引進。

庶民農工商賈,率亦歲萬息二千,百萬之家則二十萬,而更徭租賦出其中。衣食之慾,恣所好美矣。

這些人都是平頭老百姓,有從事農、工、商、賈行業的,手上積攢的錢財拿去放貸,一年收益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家庭開支都在這裡支付。小日子過得多姿多彩。

當然,古時候的投資渠道並不多,要不就是購置土地,要不就是放貸。

但這裡有個數,就是古時候的人追求的投資年回報率都在20%左右,我覺得現在的銀行商業貸款或基金經理也未必能達到這水平。

然是富給之資也,不窺市井,不行異邑,坐而待收,身有處士之義而取給焉。

司馬遷又寫道:只要你有資本積累,你就不需要親自去工作,可以享受睡後收入,小日子過得既充裕又體面。

古時候就已經有食息階層,富貴人家也懂得資本運作,而現代人可能大多數人還沒搞清楚利息是怎麼來的,是怎麼算的。

當你的財富到了一定境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身邊的人對你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凡編戶之民,富相什則卑下之,伯則畏憚之,千則役,萬則僕,物之理也。

普通人往往會對比自己富庶十倍的人低聲下氣,多出百倍則畏懼,多出千倍就甘願為其當差,多出萬倍就自然成為它的奴僕,這是常理。所以大家為什麼叫馬雲“爸爸”,司馬遷在兩千年前就已經給出了說法。

財富除了讓普通人對你產生尊敬之外,還會自然地給你帶來權力。

為權利以成富,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里者,不可勝數。

因富而貴,成為有權勢的人,大的壓倒一郡,中的壓倒一縣,小的壓倒鄉里的,就多不勝數了。

那當代不也是有很多大而不倒,以財壓政的企業麼?相鄰的韓國就是典型財閥控制下的國家,這裡就便不展開了,心疼文在寅三秒。

對應上文提及的“既饒爭時”,就是利用自身的龐大財力去影響政法系統從而為自己獲取更大的財與權,在《貨殖列傳》中亦有提及:

皆非有爵邑奉祿弄法犯奸而富,盡椎埋去就,與時俯仰,獲其贏利。

司馬遷並沒展開寫這類人,而是告訴大家這類人獲得鉅富之後是如何守業的。改革開放以來也有多不勝數類似的成功企業家,如XXX、XXX和XXX。

結合古今,這類企業家最大的啟示就是當你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要學會急流勇退,鞏固現有成果。

以末致財,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變化有概,故足術也。

末就是商業帶來的財富,本就是農業,這些遊走於法律邊緣致富的人,最終是靠大量購置田產,用武力開路,用法律維持自己的身家。

這可以理解就是血腥和骯髒的資本“原始積累”,古代的世家大族、豪門幾乎都是這個模式起來的。

當然,司馬遷並不推崇這一類人。更多的是說明,財富帶來的權勢既要好好運用,也要時刻警醒權力帶來的風險。

身處廣州,隱於鬧市之中。好閱群書,獨愛文史實錄。隨筆創作,供君如廁閱讀!手握大器,觀天下之微妙。歡迎關注大器觀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