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父兄共赴國難、夫妻同心為國,林徽因的家族,應要千古流芳

她只是被後世杜撰出來的幾個捕風捉影的故事拖累罷了。事實上,林先生極具風骨。

時光回溯到1904年,林徽因出生於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父親林長民是清末民初活躍的政治家。

幼時的林徽因不常見到父親。父親是個為民請命的政治家,常常在外奔波,在她兩歲時,父親便跑去日本學習政治,希望透過政治來改變中國。

1916年,12歲的林徽因進入北平培華女中讀書,曾經的小姑娘長成了一個容貌精緻、亭亭玉立的少女。

1920年,父親被派往歐洲考察,這一次,他帶上了16歲的林徽因。林徽因是他最喜愛的一個孩子,他希望她能跟在他身邊增長見識,感受歐洲的政治見聞,培養她的政治素養和能力,而林徽因也的確悟性極高,林長民對她稱讚不已,曾當眾誇她是他的“天才女兒”。

在倫敦,林徽因偶然結識了父親的一位朋友徐志摩。在倫敦邂逅16歲的林徽因之後,徐志摩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暗戀。

然而當時,徐志摩早已娶妻。他這場暗戀註定無疾而終。很多人因此詬病林徽因,拿他們兩個來套作才子佳人的動人故事。

但是事實上,雖然徐志摩為林徽因寫過很多首情詩,但林徽因從未對此正面迴應過。她並未在徐志摩的強烈攻勢下衝昏了頭,反而輕描淡寫地說:“他只是愛上了想象中的我罷了”。

她是一個具有很高的道德感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很高傲的人,她的家庭教育觀念、她的生活準則絕對不允許她背叛自己的本意,做出破壞他人家庭的事情。

不久,林徽因便從英國不辭而別,與徐志摩斷絕了往來。

不過,在徐志摩的影響下,她對外國文學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逐漸喜歡上雪萊、拜倫等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同時也對她之後的文學風格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924年,在父輩的建議下,林徽因與梁思成一同赴美留學。梁思成順利進入了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學院建築系。然而當時建築系不招收女生,懷著對建築系滿腔熱情的林徽因,無奈進入了美術系。

在這裡,他們接受最優秀的教育,盡情徜徉在藝術的廣闊天地。建築系不招收女生的規定,並未阻止林徽因學習建築的夢想。

在求學期間,她自修了建築系幾乎所有的課程,雖然最後從美術系畢業,可她已經足夠接受成為一名建築師的考驗。

建築系的學習生活是很累的,就連梁思成也曾經寫信向父親抱怨畫圖的枯燥乏味。並且之所以建築系不招收女生,也是因為建築系常常要熬夜通宵,學院擔心女生沒有這樣廢寢忘食的精力。

可是這個僅僅20歲的小姑娘,卻連眼都不眨一下地,在高強度的建築系學習中修完了幾乎全部課程。她的勇氣與毅力讓她的人生不再蒙上一層缺憾,也讓我們肅然起敬。

一個努力的天才,誰不喜歡呢?

1928年春,梁思成與林徽因結婚。隨後二人回國,從1930年到1945年15年間,他們一起踏遍了中國的15個省、190個縣,對中國的古建築進行了充分的調查與研究。

此後數年,林徽因多次深入中國內地實地勘察,踏遍中國的各大古建築群,並發表了多篇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在中國古建築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戰火紛飛的年代,不斷顛沛流離,在艱苦的物質條件下,林徽因的肺病復發。縱然如此,她在病中仍不忘蒐集《中國建築史》的資料,常常要熬很深的夜;她仍不忘呼籲世人保護中國的古建築,堅持帶病奔走,甘願為中國的古建築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這些才是最真實的林徽因:她是周密嚴謹的理科生、是思維活躍的詩人、是性情剛烈的學者、是形銷骨立的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是標準的先鋒女性。

林徽因留的文學作品不多,卻也獨樹一幟。

受徐志摩的影響,她愛寫詩,年輕的時候,她的詩風恬靜婉約,期間發表過《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等著名作品,感動了一代文學青年;到了中年,前途微茫、生死難測,她的詩變得蒼涼、迷惘,流露出對祖國前途與命運的無限關懷,這也正是她胸襟抱負的自然流露、是她高尚人格的高度體現。

她生命最後的歲月,仍致力於中國建築事業,她與丈夫梁思成為保護古文物建築做出了很多傑出的貢獻。

在林徽因生命的最後一段時光,因為北京要大規模拆除古建築,他們不惜與副市長吳晗撕破臉皮、激烈爭吵。之後的日子裡,林徽因的肺病越來越嚴重,已經到了藥石無用的地步。

不久,林徽因病逝於北京,享年51歲。

她被葬在北京八寶山上的革命公墓裡,墓碑上寫著“建築師林徽因墓”,這大概是對她一生最好的註解。

回顧林徽因這璀璨的一生,她為祖國付出了很多:勤於治學、潛心調研,為中國建築事業奔走呼號、添磚加瓦。

她與丈夫梁思成就像中國建築史上的拓荒者,在中國大地上勤勤墾墾地耕耘,為後人開闢了新的探索之路。

福建閩南的林家,是一個書香門第。林家人自幼飽讀儒家詩書,愛國思想早已融入他們的骨血之中。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與康有為是同窗,十分注重新學的傳播,於是將他的所有子侄們都送往日本留學。受到中西方兩種教育的林家子女,既有報國的赤膽忠心,又有開放包容的勇氣與智慧。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個為民請命的民主革命人士。

1925年,林長民因反對奉系軍閥張作霖進軍北京,遭到迫害,被殺身亡。曾有人為他寫過一首輓聯:喪身亂世非關命,感舊儒門惜此才。

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林徽因繼承了父親的錚錚鐵骨和不屈氣節。

曾經有外國友人邀請林徽因一家出國躲避戰亂,被林徽因嚴詞拒絕,她甘願與國家同生死、共進退,決不退縮。

這是一位偉大的女性,一位俠肝義膽、至情至性的愛國女戰士。

更為可敬的是,林徽因一家滿門皆忠烈,無一叛國。他們對祖國懷有至死不渝的深情,每個人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叔父林覺民便是一位可敬的革命烈士,他曾給妻子陳意映寫過一封信,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與妻書》,信上他說:“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此生已許國,便再難許卿。”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林覺民先生慷慨赴死。

林恆是林徽因同父異母的弟弟,林徽因長他12歲。他從小就極其聰慧、胸懷抱負,林徽因十分疼愛這個弟弟。

1940年,林恆從中央航空學校畢業,受命來到西南抗戰大後方,奔赴成都前線。

1941年的一天,敵軍向成都發動了空襲。就在所有人都倉皇躲進防空洞的時候,林恆和他的戰友們駕駛著戰機與敵人在空中展開了殊死搏鬥。在這場敵我力量懸殊的戰爭中,所有人都在屏息期待奇蹟的到來。

然而奇蹟最終沒有到來,林恆被敵方戰機四面夾擊,最終血染長空,壯烈犧牲,年僅25歲。

他或許在奔赴戰場之前就想好了自己的結局,他用他的死換回了大多數人一個可以逃命的機會。

林徽因得知三弟犧牲後,眼淚止不住的掉。每每想起弟弟的死,她都覺得心痛如刀絞。三年以後,她寫了一首悼亡詩。

在詩裡,她將弟弟的壯烈赴死認定是巨大的榮光,她也終於在失去弟弟的痛苦中明白,在那個生死微茫的時代,註定有人要捐軀赴國難、要視死忽如歸。這是時代的使命、也是每一位愛國者的使命。

林家人是精忠報國的英雄,是至死無悔的戰士,是最具民族氣節的忠義世家。當這些鮮為人知的血淚故事被風花雪月所覆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被後人拋在歷史的塵埃裡,我們應該選擇銘記——銘記時代在英雄身上劃下的刻痕,銘記為生民請命的拓荒者在風雪中踽踽獨行的身影。

歷史總被雨打風吹去。在時代發展的今天,林徽因這樣的人便是我們生命裡的一束光,他們指引我們,也終將照亮我們。

免責宣告: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