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民俗學家解析端午“文化密碼”

新華社上海6月2日電(記者張建松)又是一年端午至。民俗學家認為,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端午節最初的“文化密碼”與驅邪有關。為了驅瘟祈福、預防疾病,形成了掛菖蒲、插艾草、飲藥酒、貼午時符、佩戴香囊等豐富多彩的端午習俗。

市民在上海市閔行區莘松市集為即將到來的端午節購買菖蒲艾草。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上海民間文化與民俗學研究學者徐華龍介紹說,端午也稱“端五”。每年春夏交替的五月,空氣潮溼,毒蟲滋生、瘟瘴易發,侵害人體健康。因此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將五月視為“惡月”“毒月”,並形成了許多禁忌。流傳至今的許多端午習俗,也無不出於避疫、驅魔、止病、強身健體等目的。

例如,掛鐘馗像、貼午時符、採集蟾酥和草藥;懸掛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頭和龍船花;祛除蠍子、毒蛇、壁虎、蛤蟆、蜈蚣等五毒;飲用雄黃酒、硃砂酒、菖蒲酒;小兒塗雄黃、配香囊、掛藥包、系五彩絲、沐浴蘭湯;開展比武、鬥力等強身健體活動。

據徐華龍介紹,上海地處江南水鄉,自古也流傳了許多端午習俗。粽子古稱“角黍”。據記載,宋代時,有相互贈送角黍、綠索、艾花、畫扇的習俗。午時,用艾蓬、蒼朮等藥物燻屋,以雄黃酒在小孩額上寫“王”字,以驅蛇蟲。以粗雄黃和酒,灑在牛棚豬舍及缸邊牆角處,以殺蟲豸。有些人家在客廳中懸掛鍾馗像,點香燭,焚元寶祭張天師。小孩佩帶裝有菖蒲、艾葉、蒜頭等物的香袋,以驅病災。

如今在上海松江,端午節當天的午飯,許多人家還會飲雄黃酒,菜餚備有黃魚、黃鱔、黃瓜、黃泥蛋(即鹹蛋),湊成“五黃”,意指“五王”,取“鎮妖壓邪”之意。一些中藥店會免費贈送“虎頭黃牌”,這是一種用虎形木模壓制成的黃色泥虎,孩子們掛在胸前玩耍以祈福。

“在現代社會,雖然衛生與醫療條件都不斷進步,但各種疾病不會消失,端午節是防禦疾病、衛生保健的節日,”徐華龍建議,“在端午節中加入現代防疫元素,這符合民俗學發展普遍規律,也能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