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建國後,為啥把六大名著變為四大名著?淘汰的兩部人人皆知

少年們在接受了最基礎的文字教育之後,就要學會如何運用這些文字,而除了寫一寫小作文之外,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我們對於小學之後的孩子,總會讓他們閱讀中國最為經典的名著。

而這些名著之中,閱讀頻率和傳唱度最高的,就莫過於四大名著了。

這四本書不說大家也都知道,就算沒有人全部讀完過名著本身,但是,好幾個版本的與此相關的影視劇改編版,都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童年。

但鮮有人知的是,最初的文學經典不只是四大名著,而是六大名著,建國之後才有了現在的形態

。那麼,為什麼要將六大名著改為四大名著呢?其實被淘汰下去的兩部著作,也是人人皆知的。

01

原來的六大經典

如今,我們對於古代文化的瞭解,其實大都是當時的主流文化。我們覺得,古代封建社會王權對於人們的思想禁錮太過嚴重,人們也沒有什麼像樣的娛樂方式。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只不過是當時人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因此,能讀書、會讀書的也沒有多少人。

然而,當時並不是沒有什麼娛樂方式,古代也有很多優秀的小說作家。例如吳承恩、蒲松林等人,他們所創作出優秀的、各型別的小說,到現在都具有非常高的傳唱度。

正是在這種氣氛下,千百年來的沉澱為我們篩選出了六大經典奇書,這也就是最初的六大經典文學名著。

它們分別是--《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這六本書不管古代還是如今,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著作。

三國演義是古代軍事和政治方面最為經典的著作,雖然是小說,但其歷史意義絲毫不遜於正史。

該書以魏蜀吳三國,在東漢末年合合分分的故事為背景,為我們展示了成百上千的鮮活的歷史人物。

《水滸傳》--農民起義型別著作的鼻祖。

本書的時代設定在宋代,當時官府黑暗民不聊生。一百多位落草為寇的好漢,拋棄了打家劫舍的營生,在宋江“替天行道”口號的帶領下,扛起了對抗朝廷的旗幟。

只不過,類似於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宋江所帶領的這些人,也只不過是烏合之眾而已。他們原本就是毛賊,到最後也落得被招安和全軍覆沒的結局。

作者這本書基於自己的生活經歷,對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很大的幫助。

《西遊記》--中國人的童年經典。

大多數中國人瞭解它,基本上是透過86版的電視劇,這本書以唐玄奘取經的故事為原型,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獨有的東方神話體系。

《紅樓夢》--紅學家們的“飯碗”。

這本書完全是基於曹雪芹,對自己家族的興衰理解而寫出來的一本傳世鉅著。他把自己家庭的情況,附著在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上面,為我們展現了人情冷暖與社會變遷的殘酷和現實。

《儒林外史》--諷刺小說鉅著。

吳敬梓的這本書以明朝為背景,因為清朝文字獄大的盛行,他也不可能冒那麼大的風險。只不過,這本書放在明清兩代都是很合適的。

其中的故事,對於當時科舉制度的弊端眼光獨到、諷刺辛辣,實為不可多得的經典。

《聊齋志異》--志怪小說經典。

蒲松齡作為落魄書生,回家之後開了茶館,然後到處請人說故事。一來二去,這些故事就都成了他筆下的經典。最為熟悉的寧採臣和聶小倩的人鬼愛情故事,就是其中的經典,是傳唱度非常高的一部志怪小說。

02

如今的四大經典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對於後兩本書不怎麼提了,現在只有四大名著而不見六大名著。

其實,這四大名著也不是誰封的,這是自然而然有了群眾基礎之後,慢慢地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經典。

1980年之後,我們就已經開始有了四大名著的提法了。以前,人們受教育程度低,這種型別的著作也不能深入人心。而八十年代之後,社會整體教育水平明顯提高,為了弘揚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文化,四大名著出現了聯名出版的現象。

如此一來,大家也就都習慣了這種提法。究其原因,後兩本書畢竟不是古代主流文化的產物。

在社會影響之上,它們沒有四大名著那麼深遠,因此,也就被慢慢地“淘汰”了。

再加之,《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的寫作模式,跟四大名著有著明顯的區別。

四大名著的整體性和連貫性,相對於後兩本書要強很多,它們都是根據一個時期內一連串的故事情節成書的。

而後兩本書,不過是相同型別故事的合集,自然在流行度上面會打折扣。最後,它們兩本書之中有很多片段,直接是採取故事講述人的說法,在文學手法和語言修辭之上略有不足。

並且這兩本書,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之上志怪成分也比較多。當然,《西遊記》的神話成分就另說了,這是其本身的特色。

03

結語

四大名著也好,六大名著也罷,都是我國傳統著作中的一部分而已。中華民族的文明源遠流長,在歷史的沉澱中,流傳至今的可不止這四本書而已。

可以說,這幾本書,是我們選出來做“代表”的文化經典。除了這幾本書外,其他的例如《資治通鑑》、《史記》等名著,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的。

但是,如果只是為了名著的頭銜而去讀書,就失去了名著本身的意義了。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時,不能忘記對老祖宗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繼往開來才是我們的文化本色。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