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報告解讀 | 報告描繪“北京建成什麼城”

2023年北京將建成一座什麼樣的城?

翻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和《計劃報告》,一座北京城市形象躍然紙上。

這是一座“文化的城”,在報告中可以讀懂“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

這是一座“生態的城”,報告強調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是一座“數字的城”,處處充滿“孿生數字”的智慧;

這還是一座“韌性的城”,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執行。

演藝之都

大戲看北京看出精彩

演出沉浸式互動其中

《政府工作報告》原文:

著力打造“演藝之都”,推進“大戲看北京”,精心組織創作一批文藝精品,辦好惠民文化消費季……積極開展數字藝術、沉浸式演出等數字文化場景建設。

《計劃報告》原文:

繼續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推進書香京城建設,開展1。6萬場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

解讀:

繁榮和發展首都文化是北京紮實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應有之義。一段時期以來,新劇場建設在不斷加速:北京人藝新劇場——北京國際戲劇中心落成,吉祥大戲院以國際先進標準重建,中央歌劇院劇場開門迎客,大華電影院轉型為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有“文化糧倉”之美譽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正在加緊建設中……這些文化新地標不僅能極大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消費,更能進一步帶動各大文藝院團的藝術創作。

古建築、老會館也成為別緻的演出舞臺:“北京古建音樂季”活動中,悠揚的樂聲響徹鐘鼓樓、永定門、五塔寺、先農壇、國子監、古觀象臺、智珠寺。“會館有戲”品牌中,顏料會館、湖廣會館等一大批老會館被重新活化利用,形式新穎的沉浸式演出,給市民帶去不一樣的視聽享受。

北京文藝創作湧現出了大批精品佳作,持續賦能美好生活:電影《長津湖》叫好又叫座,《覺醒年代》《香山葉正紅》《我們的新時代》等一系列京產廣播電視網路視聽作品在各大平臺熱播,收穫了收視口碑雙豐收;話劇《香山之夜》、舞劇《天路》《五星出東方》、京劇《李大釗》等一批精品力作紛紛湧現。如今,“看戲”已經成為北京市民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中國兒童戲劇節、國際青年戲劇節、國家大劇院國際戲劇季、老舍戲劇節、“柏林戲劇節在中國”等多種型別的戲劇節慶漸成氣候。

繼續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辦好惠民文化消費季,開展1。6萬場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持續做好“魅力北京”重點活動,辦好北京優秀影視劇海外展播季……2023年的北京,豐富的文化供給蓄勢待發,值得期待。

博物館之城

寶蘊光含看藏品

博物館裡品老城

《政府工作報告》原文:

加強博物館之城建設,更加便利公眾走進博物館。

《計劃報告》原文:

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提升圖書館、博物館等設施智慧化服務水平。

解讀:博物館之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推進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度融合的全新文化生態。北京最早明確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是在2020年,明確北京要打造佈局合理、展陳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之城。這是新形勢下首都文博事業發展的新目標,也是北京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載體。北京的博物館數量較多、藏品豐富、底蘊深厚。據市文物局介紹,截至2021年末,全市共有204家各類備案博物館,免費開放博物館達94家。北京地區博物館藏品總數已達1625萬件套,可移動文物數量和三級以上珍貴文物數量均居於全國首位,持續開放基本陳列520個,每年平均舉辦展覽600多項,開展活動上千項,年均接待觀眾超過5000萬人次。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將繼續加強博物館之城建設,更加便利公眾走進博物館。如今,逛博物館已經成為不少市民的重要生活方式,連年推出的北京博物館通票讓公眾逛展格外方便,不少館點推出兩人次免費或優惠折扣,鼓勵市民“舉家”逛館。無法到線下看展的觀眾,也可透過各博物館不斷推出的線上直播,進行“雲逛”博物館,別有一番新奇體驗。此外,各類文博類講座、線下活動也層出不窮,講述著這座城市的底蘊,也彙集了來自世界文明的精華。

令人欣喜的是,北京文博領域的智慧化水平也在不斷攀升,不同博物館的智慧化轉型“各顯身手”:數字故宮小程序升級,從最初的導航小助手,變成更加智慧友好的開放服務平臺,不僅有AR實景導航,還擴充套件線上購票、預約觀展、線上購物等實用板塊;首都博物館持續探索5G技術在文博領域的應用場景,讓展陳圖片“活起來”;數字藏品、數字展覽等新形式推陳出新,博物館正加速數字化。

公園城市

開窗見綠衚衕美城市綠肺現野趣

《政府工作報告》原文:

著力建設公園城市。核心區繼續挖潛增綠,其餘各區全部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

解讀:綠色是首都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為進一步拓展市民就近綠色休閒空間,北京多措並舉,深入挖潛增綠。

廢棄化工廠變身“城市綠心”、工業大院變身萬畝張家灣公園……本市在拆除違法建設,清退工廠、出租大院時,把土地留給綠色。北京市發改委資料顯示,自2017年“疏整促”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市留白增綠8845。8公頃,總面積相當於13個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過去五年,本市超額完成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建成溫榆河公園一期等一批大尺度綠化空間,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4。8%。

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行動順利收官,進一步拓展了市民就近綠色休閒空間。據市發改委資料顯示,本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8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63平方米。據悉,去年,本市推動園外園生態環境提升五期工程、奧北森林公園二期等12處新一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專案開工建設,新增公園綠地面積430公頃。溫榆河公園朝陽一期、順義一期開園迎客,二期工程實現全部開工建設。

此外,本市還著力透過生態修復、生活功能有機融合,打造公園式街道、花園式衚衕,為小微空間“增綠”。市發改委資料顯示,近年來,本市已累計建設460處小微綠地和口袋公園。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今年,本市還將因地制宜建設口袋公園、小微綠地。高質量規劃建設國家植物園,新增城市綠地200公頃,新建10處郊野公園,著力打造南苑森林溼地公園等大尺度綠化空間,加快宜林荒山綠化,在具備條件的公園實施“減圍欄、促聯通”,統籌推動綠隔地區拆建聯動,實現“綠地連片、綠道連通”。

智慧城市

“一網通辦”群眾跑腿少

“京通、京辦、京智”便利多

《政府工作報告》原文:

全面實施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深入推進“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慧治”,統籌各類公眾服務、政務服務和決策服務。完善大資料平臺,推動感知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拓展醫療、教育、文旅、稅務等領域智慧應用,深化數字化社群建設試點,推動數字服務適老化改造,讓市民享受到更多便利。

《計劃報告》原文:

推動新一代資訊科技和城市基礎設施深度融合,讓數字技術更好惠及民生、造福人民群眾。

解讀: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智慧城市發展行動綱要》明確提出,2025年北京將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標杆。朝著這個目標,過去一年本市夯實城市數字“地基”,全力打造三個智慧終端:作為給自然人和法人提供多項便民服務的一站式平臺,“京通”上線試執行;作為面向全市各級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的智慧協同辦公平臺,“京辦”全市註冊使用者達45萬;作為官方移動辦公協同軟體,“京智”累計接入58個部門588個資訊系統;城市碼完成18類實體身份標識規則認定並啟動樓宇碼試點。同時著力推動數字深度賦能城市執行,全國首個災害應急資料區塊鏈服務平臺上線,數字人民幣試點擴大到北京全域,落地場景49。3萬個。支援企業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印發加快促進智慧城市全域應用場景開放試點示範實施方案,釋出兩批13個智慧城市應用場景“揭榜掛帥”榜單。

插上智慧的翅膀,千年古都北京將更“聰明”、更“懂”老百姓。今年北京將深入推進智慧城市“七通一平”基礎設施建設,深化“京通”“京辦”“京智”應用。推進智慧城市應用場景開放,推進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文旅等建設,深化數字化社群建設試點,持續推進數字服務適老化改造。基本完成高級別自動駕駛示範區3。0階段擴區任務。此外,本市還將把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全程網辦”等改革拓展至外資企業,建立完善全市統一的數字服務、數字監管、數字營商平臺,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

韌性城市

風來雨急都不怕

海綿城市韌性強

《政府工作報告》原文:

深入開展韌性城市建設。制定韌性城市空間專項規劃,系統提升城市本質安全水平。健全防災救災體系,嚴密做好各類應急物資儲備和供應體系建設。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和積水點治理,加緊建設溫潮減河工程,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開展燃氣、供熱、供排水管道老化更新三年行動,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執行。

《計劃報告》原文:

應急預案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收官,編制完成市級應急避難場所規劃。高質量完成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加強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和消防隊伍建設,全面做好森林防滅火和防汛抗旱工作,加快海綿城市建設。

解讀:

近年來,北京市積極打造海綿城市。以“治水”為例,持續以減少徑流汙染、面源汙染,緩解城市積水內澇、熱島效應等為目標,提高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抵禦水旱災害的能力;依託排水單元、排水分割槽、流域開展規劃編制,在城市建設和更新過程中把海綿城市規劃要求落實到位,充分發揮“滲、滯、蓄、淨、用、排”綜合措施;聚焦建成區內因雨水導致的問題,靈活施策,增強雨水就地消納和滯蓄能力。目標就是讓我們的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面對極端氣候、自然災害時有彈性、有韌性,更好地保障城市安全和百姓生命財產安全。

今年本市將推進大寧、崇青等7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治理積水點20處。持續強化重點行業領域和重點部位安全隱患治理,基本完成經營性自建房安全隱患整治。推進燃氣、供熱、供排水管道老化更新三年行動,推進370公里管線改造任務。深化食品藥品全鏈條安全監管。讓生活在我們這座城市中的人們更安心。

亮點解讀

慢行系統日益完善 騎行成為首都市民新風尚

《政府工作報告》原文 :

五年來,最佳化提升慢行系統超過3200公里,規範網際網路租賃腳踏車,騎行成為首都市民新風尚。

解讀:

從二環路上聯網成片的非機動車道,到溫榆河公園沿河步道;從用於通勤的腳踏車專用路到冬奧公園給孩子們建設的“腳踏車賽道”……得力於北京日益完善的慢行系統,騎行已經成為首都市民的新風尚。

十三五期間,北京市建成全國第一條腳踏車通勤專用路,並有序推進東拓、南展工程,日均騎行量4500至5000輛次,有效提升了回龍觀至上地通勤出行效率。實施慢行系統品質提升行動,完成二環輔路慢行系統改造、通行效率提升25%;建成CBD西北區、石景山保險產業園等一批示範街區,慢行系統逐步連片成網,出行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市交通委介紹,北京市民慢行出行意願持續提升,腳踏車年騎行量由2017年的0。5億次(公共腳踏車)提升至2021年的9。5億次(共享單車),腳踏車出行已迴歸城市。2021年,中心城區慢行交通出行比例達47。8%,創近10年來新高,北京市民慢行出行意願持續提升。

騎行在通勤中逐漸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據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調查資料,今年以來,城六區主要道路早高峰8:00-9:00期間斷面騎行量平均值為1898輛次/小時,較2020年提升了2。2%,新街口外大街、天壇東路等多條道路早高峰1小時斷面騎行量突破3000輛次。

除了通勤,騎行還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一種方式。從天安門的日出,到首鋼園的日落,不少市民騎行休閒。共享單車企業哈囉還聯合京騎公司推出“最美中軸線”“京劇文化之旅”“騎跡東城,遇見故宮以東”“騎跡首鋼園,一起向未來”“循跡紅色之光”等五條集申遺、戲曲、工業遺產、奧運、紅色元素的沉浸式體驗路線,吸引市民騎遊北京。

越來越多的公園和公園之間的聯絡線也建設了騎行道,且大多考慮親子群體的需求。比如三山五園綠道全長38。86公里,坡度平緩,老少皆宜串聯起“三山五園”,還途經八大處、北塢公園、玉東公園、丹青圃公園、海淀公園、北京植物園等,堪稱是串聯歷史名園、景點最多的綠道,非常適合親子騎行。又比如,冬奧公園內,除了騎行道,還專門設定了兒童騎行車可騎行的坡道,讓孩子們樂享騎行。

《北京青年報》2023年1月16日相關版面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劉洋

編輯/譚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