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耕雲解惑】積德行善,做了那麼多好事,為什麼結果卻等來這樣的遭

我們是不是常常聽人埋怨:自己平時積德行善,做了那麼多好事,為什麼結果卻等來這樣的遭遇?

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積德行善,因為他認為做好事了,就應該得到好的回報。

什麼是真正的佈施?

《維摩詰經》有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維摩詰居士對大眾說:“假如佈施的人,用平等心佈施供養最下等的乞丐,所做的功德就等於是供養了佛,是真正種下了大福田,能如此無分別的佈施才是大慈悲,不求福報的佈施,才是真正的佈施。

真正的佈施,應該是心懷平等心、慈悲心、與無所求之心的,沒有想過要積福德的佈施,才能真的積下大福德,種下大福田。

佈施,若著於福德相,止於半善

《維摩詰經》有言:“佈施是道場,不望報故。”佈施這件事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佈施出去了就應該放下,心中沒這個事了,事過而不留痕,雁過而不留聲,也不要乞求得到什麼回報。

《了凡四訓》中有句話:“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

就是說,我們發心做善事的時候,不要著福德相,心裡不認為自己是在行善,這樣才是圓滿的,才能隨所成就。

如果心裡想著,我做這件善事,是為了積福德,求回報的話,那麼即使你一輩子勤勤勉勉的行善,也只能算是半善。

佈施,要做到無相佈施

什麼是無相佈施?就是無分別、不求回報的佈施,行善時,不認為自己是在行善,它更像是一種無私奉獻的品格。

例如,如果你對某個人很好,這是佈施,但是如果你又認為這個人應該對你也很好,這就是下意識地期望有回報,這就佈施無相佈施了。

就像是居住在沙漠地區的人們,他們會有這樣一個習慣,就是把每一塊吃剩下的西瓜皮,都很仔細地覆蓋到地上。

人們會讓有殘瓤的那一面朝下,以減緩其水分蒸發的速度,他們這樣做,是為那些遊走於沙漠戈壁深處的旅人準備的。

說不定那些疲憊辛勞的旅人,在經過此地的時候,恰好飢渴難耐,需要補充水分,而這些被妥善處理的西瓜皮,就會發揮出它們珍貴的價值。

其實,這裡沙漠中的人們,就是在行無相佈施,他們佈施的物件,是那些可能從未謀面的旅途之人,很大機率上,這輩子都不會相識。

《金剛經》裡講:“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行善佈施,是不能住福德相的,只有無所住的佈施,才是大乘菩薩的佈施,才能真正種下大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