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江南水鄉小鎮的童年記憶

不同宗教的人們到底能不能和諧相處?看了臺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白姑娘》我們便能得出肯定的回答,也讓你感觸頗深,回味良久。

在一個杭州邊上的江南小鎮,這裡的人們有著天主教、基督新教、佛教等不同的信仰,大家自由的實踐著各自的信仰,天主教的修女在歡笑中幫佛家主婦學英語,

剝豆子,擇青菜

,佛家主婦主動

地捐獻食物或金錢,供天主堂購買衣被等物資救濟貧寒的異鄉人,信佛的老伯病了,天主教修女白姑娘去城裡請來一位天主教醫院的醫生,給他打針吃藥,老伯的病很快就好了,修女要離開,信佛的一家人親自準備了豐盛的晚餐戀戀不捨為她送行,這是一幅多麼優美而溫馨的水鄉風俗畫啊。

當然,小鎮也不是一塵不染,也有雜音,也有誤解,比如文中的“我”一見她來,就說:“媽媽,番女來了”,“番女”其實是對修女的蔑稱;阿榮伯信佛,由於長期受到偏見影響,他把基督教與天主教統統叫作“洋教”,說中國人不信“洋教”。說白姑娘是代教會騙錢的,總是叫她“番女番女”的。後來經過長時間的彼此瞭解,經過風風雨雨的相互扶持,他們之間的冰川融化了。

文中的主要人物當然是那一位和藹可親的天主教修女白姑娘,她是一個“面板白,夏天披戴一身雪白的袍子,真像仙女下凡一樣”美麗的英國姑娘。她“在聖母面前許下心願,要把一生奉獻給她,為她傳播廣大無邊的愛。”,白姑娘熱情善良,多才多藝,幾乎家家都跟她很熟。她並不勉強拉人去教堂,只耐心地藹地挨家拜訪問寒問暖,所以人們個個喜歡她。

一個當長工的下人阿榮伯病了,發燒不退,郎中的草藥沒用,茶飯不思,愈來愈瘦。母親沒了主意,告訴白姑娘,白姑娘不計前嫌,親自去城裡請來一位天主教醫院的醫生,給他打針吃藥,阿榮伯的病很快就好了,修女用愛心感化了這位充滿偏見的外教人,消除了他的敵意。 當修女要回歸時,阿榮伯這個曾經堅決反對“洋教”的人,也淚眼汪汪,說:“我相信,你的天國,同我們菩薩的極樂世界是一樣的。我們會再碰面的。”而修女也親切祝福她:“阿榮伯,天主保佑你,菩薩也保佑你。”讀到這裡,我的眼睛溼潤了。

一個遠在異國他鄉的修女,堅守她對聖母的許諾,懷著一顆聖潔善良的心,豁達寬容,傳播愛心,化解矛盾,消除仇恨,用自己的溫馨的讓人們感受到了基督的內涵,給這裡的人們留下了甜蜜的美好回憶,讓這裡的人們留戀懷念。

人們的信仰雖然不同,但對真善美的追求都是一樣的,有信仰的人們要保留一顆善良包容的心,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求同存異,和諧相處,信仰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要有一顆愛心。

白姑娘走了,人們戀戀不捨陪白姑娘到船埠頭,目送她上船,“只見她一身白袍,飄飄然遠去了”,但她把天主的愛永遠留在了這個東方古國,留在了這個江南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