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小罐茶直播“眾生相”,有人歡呼未來,有人守舊哀嚎

任何行業的突破升級,都必然伴隨著質疑。

當年,單霽翔為了讓更多人關注故宮,推出了以幽默、年輕化為主要特點的故宮大IP,但卻招來了外界“不正經”、“媚俗”等鋪天蓋地的質疑;德雲社以一己之力讓年輕人對相聲感興趣,但也遭來了傳統相聲界的指責,“不守規矩”等評論就沒有斷過。

越是古老的行業,因創新升級而引發的質疑就越激烈。比如茶行業。

6月20日晚,小罐茶以線上直播的形式,舉辦十週年·科學做茶彙報會。當創始人杜國楹站在黃山超級工廠的水榭平臺上將幕布拉下來時,展示在眼前的就是小罐茶這些年來所遭受的質疑,如“智商稅”、“幹一票就跑”、“這幫人根本不懂茶”等等。

小罐茶直面質疑

面對質疑,杜國楹選擇了感謝。他認為,正是這些質疑讓他意識到,小罐茶需要與大眾保持更好的溝通,他要讓大家瞭解一個真實的小罐茶。

什麼是“真實的小罐茶”?

在此之前,很少有人會相信,小罐茶可以在做茶這件事上堅持十年。

從過往經歷看,杜國楹和他的團隊似乎每5年就換一次行業,他們擅長猛投廣告,把一個品牌快速建立起來之後,轉手賣掉;這個外來的團隊似乎也“不懂茶”,比如他們把六大茶類的8種茶都裝在一樣的罐子裡,統一4g,在傳統茶行業看來完全是“離經叛道”。

因此,小罐茶從進入市場的第一天就不被看好。但這或許正應了那句老話,

破壞性創新多來自行業的外來者,

因為他們可以擺脫能力陷阱,不去重複行業已知和已做過的事情。

在這場被稱為“一個人的釋出會”上,杜國楹首先講述了小罐茶作為“外來者”在過往十年期間是如何創新突破的。2012年,小罐茶成立之初,杜國楹心中就有太多關於中國茶的疑惑:為什麼市面上的茶葉包裝水平嚴重參差不齊?為什麼茶葉有不同等級,消費者卻很少能說出區分等級的標準是什麼?

這些困惑,確實只有“外來者”才會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小罐茶提出了“科學做茶”的理念,要給中國茶找一個標準。要知道,

在當時產品質量混雜、行業水又極深的茶葉市場上從來沒有人這麼想過,更沒有人敢這麼幹過。

畢竟只要沿著舊有的製茶路子去做,就可以保障溫飽,又何必非要偏離傳統的路去開闢一條新的道路呢?

但正因為是“外來者”,所以杜國楹的小罐茶看到了這些看似淺顯卻本質的核心。十年裡,為了從源頭做到茶葉的品質統一,杜國楹帶領小罐茶團隊完成了產業鏈

上、中游的重要佈局。

例如,釋出會上,杜國楹展示了小罐茶鳳慶工廠的滇紅茶全自動、連續化智慧生產線。憑藉這條智慧生產線,小罐茶從萎凋、烘乾、揉捻或揉切、發酵到茶葉初制完成,真正實現了“鮮葉進、成茶出”的全程不落地生產,以數字化手段,智慧化技術復刻大師經驗,傳承大師技藝,穩定地生產出高質量茶葉。

工業4。0標準的小罐茶黃山超級工廠

此外,小罐茶為了完善供應鏈,投資15億打造了以工業4.0為標準的黃山超級工廠。

簡約現代的建築設計只是這座超級工廠的表面,其真正智慧化的地方在於,它其實是集茶葉研發、檢測檢驗、智慧立體倉儲、全自動分裝及科學物流為一體的運營總部基地。

無論是將大師經驗資料化,還是打造集約化、規模化的種植模式,在傳統的茶葉市場中,小罐茶都稱得上是一個不按傳統套路出牌的“異類”。所以,當“小罐茶,大師作”的標語出現在市場上時,鋪天蓋地的質疑和嘲諷撲面而來,“每一罐茶都要大師親手製作,大師豈不是要累死”的這種說法,究其根本,難道不是因為大眾對新的製茶方式缺乏認知,而把“將大師經驗資料化”理解為“手工製作”了嗎?

還有人認為這樣的做法破壞了傳統茶行業中手工製茶的規矩,可將大師在製茶流程中的每一分經驗資料化,保證給市面提供穩定高質量的茶葉,這難道不是在滿足消費者的正常需求嗎?

而反觀那些站在傳統路子上且對“科學做茶”施以冷眼的人,他們不就是在為了堅持舊有觀念而寧願讓消費者繼續承受“選茶難”、“選不好茶”的苦惱嗎?這樣的做法,只會成為茶行業進一步向前發展的桎梏。

如何看待創新者的價值?

創新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改良,一種是顛覆。

但本質上,

改良和顛覆的方向是背道而馳的,基本邏輯更是毫無共通之處。

就如同兩股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舊平臺上變不出新把戲,自我顛覆的故事雖然講起來很悲壯,但做起來幾乎沒可能。

茶,源於中國,但第一個把製茶工業化的國家卻是英國,中國茶始終沒有出現顯著的改良或顛覆現象。但我們並非沒有可以借鑑的案例,目前,咖啡、可樂都是公認的世界流行飲品,但在最初的時候,咖啡作為農產品即使在世界範圍內流通但仍然市場分散。直到1938年雀巢推出速溶咖啡品牌,首次將咖啡從農業品變成標準化產品才打破了這一局面,從此咖啡速食化時代開始,並崛起了雀巢這一世界級品牌。隨後隨著工業化的升級,咖啡開始從速食產品走向品質產品,咖啡精品化時代開始,星巴克迅速擴張,迎來巔峰。而到了21世紀,咖啡步入美學化時代,人們更加追求極致的體驗和社會公益,除了星巴克以外,開始出現了諸如Blue Bottle Coffee、Philz Coffee等著名咖啡品牌。

中國茶沉痾久矣,茶行業要想打破“大而散”的局面,出現世界級品牌,工業智慧化是其必然會嘗試的創新路徑。即使沒有小罐茶,也會有其他品牌嘗試,只不過這一次,小罐茶走在了前面,面對非議也是難以避免的。

杜國楹說,他要“用創新的理念和技術,將老祖宗留下的精湛製茶技藝傳承下去,用更高的效率、更穩定的品質和更好的體驗,將中國茶發揚光大。”

但並非所有人都願意擁抱創新,這場直播更是讓人看到了行業的“眾生相”。有人在眾多“科學做茶”的智慧化裝置中看到了茶葉產品擁有統一標準,且能夠大規模、集約化種植的場景,看到了中國出現一個個如立頓這樣的茶葉大品牌的可能,他們看到的是中國茶行業的未來。還有人站在傳統制茶方式的圍欄裡為舊有的觀念哀嚎,卻始終不肯再往前一步,並對“科學制茶”的理念發出憎惡的聲音。

只不過,時代的發展從來不會為保守者的抱怨而停下腳步,茶行業的進一步向前發展更是需要科學做茶的推動。

儘管前期必然會遭受爭議,但當量變引發質變時,便可產生一錘定音的效果,過去幾年的種種質疑也便會不攻自破了。

看到這裡,你覺得質疑在智慧化之路上突飛猛進的小罐茶,還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