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重新審視「訂閱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王智遠

開啟APP看到不愉快的一幕,

“會員已過期,請您及時續費”

,面對固定續費,有時沒有感覺,有時不免有些心疼。

這是,為什麼?

朋友談道,“當初因為看某部劇而訂閱影片網站會員,原以為只有一個月,後來沒留意,沒想到每個月都在扣費,很難找到取消入口,結果損失一大筆錢”。

不算不知道,細數起來光是訂閱服務,每個月可能都構成一大筆開銷,其中網際網路軟體佔比最大。

比如:

愛奇藝、優酷、幕布、潑辣修圖、Typota、字由、網易雲音樂、QQ音樂、XMind、等等。

除此外,一些新消費玩家也紛紛加入訂閱制隊伍,像鮮花賽道的flowerplus花+、寵物用品服務品牌MOLLYBOX魔力貓盒等。

最近霸佔消費網際網路圈熱搜榜的“抖音超市”,一些業內人認為,不久未來,抖音電商也將加入和“天貓、京東”同樣的訂閱制隊伍。

毫無疑問,訂閱化早已大勢所趨,眾多老闆都在思考如何轉向訂閱,

講真的,對於非高頻商品,直到現在,我都非常不習慣“訂閱制”。

不過我更關注,為什麼訂閱制越來越流行?為什麼有人和我一樣不喜歡訂閱制?訂閱制本質到底是什麼?訂閱制的長週期“複利思維”,到底成立嗎?

訂閱模式和流行因素 

超級會員體系中,訂閱制(Subscription system)也叫訂閱會員制(Subscription Model),

訂閱模式和流行因素

訂閱本身是從最傳統的增值服務型,發展到至今的各種全生態模型。

按照消費者場景,

消費者一次性支付完一定費用後,品牌按週期提供服務或配送特定產品的一種交易方式。

服務型,服務是免費的,不過你可以付費享受更多服務、特權,這套體系核心關鍵在,使用者是否能在

在會員生態模型內可以把訂閱分為服務訂閱、內容訂閱、商品訂閱三種模型。

之間轉化。

就像:

市面大多數音樂產品,包括“付費音樂包和豪華綠鑽”兩者訂閱模式,前者,你可以享受一些基礎付費音樂的收聽,後者不僅可以聽無損,還可以下載,並且擁有諸多特權。

內容訂閱重“內容”,影片網站一部大火IP劇、閱讀平臺,比別人更能優先體驗到爆火小說的更新,知識平臺一門系列課程的嚐鮮等。

就像:

中長影片平臺“愛優騰”,YouTube、NetFlix(奈飛),知識付費得到、樊登讀書,憑藉月費、季費、年度三種模式撐起整個公司應收。

“由奢入儉、由儉入奢”

就像:

牛奶品牌的”牛奶卡“,日用洗頭膏、超市的水果蔬菜包、寵物的貓糧等等,消費者往往會在固定間隔去重複購買這種商品,大大減少更多精力放在商品品類選購上。

諸多頭部平臺,基本整合三種模式,國外亞馬遜,國內京東、淘寶、可謂是會員訂閱生態體系中的標杆,透過固定年費,覆蓋各種物流、流媒體、購物、閱讀特權等,基本每年都有免費增值服務。

線上支付便捷化大大推動訂閱制發展,彷彿將我們帶會兒時報紙時代,只不過與以往相比,可選性、直觀性及決策效率進一步得到提升。

之所以訂閱制越來越流行,可以從三個視角來看:

商品訂閱模式在固定時間內,必須符合“易耗+高頻”特徵,核心是“體驗付費”,驅動關鍵因素在”新穎“和”創造驚喜“上。

商業本質是提高交易效率,效率意味著時間成本被壓縮,訂閱某種意義上代表服務的提升,人們願意花費更多錢享受效率,從而將自我擠壓出來的時間,用於創造更大收入上。

1)消費者角度

比如:

內容社交媒體我訂閱居多,虎嗅妙投、品玩、財經、可以幫我篩選高質量文章和訊息;影片平臺可以去廣告,美團會員能幫我節省不少外賣成本。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我並非每個平臺都”開會員“,一般京東、天貓一個VIP可以包括諸多流媒體,大大減少我對其他小平臺的管理成本。

收入增加意味著,擁有更多可支配的資本,支援自己享受更高質量的服務。

首先,從投入產出效應看,平臺為使用者提供的福利、優惠遠超過使用者付費成本,唯一缺點是,平臺福利需要使用者多次使用,分階段消耗。

或者需要使用者訂單達到一定金額才能抵扣,所以,

2)平臺角度

並且將使用者購物行為、活躍行為鎖定在平臺,進而為平臺實現使用者分層,針對性運營,進一步提高部分使用者客單價。

其次,從推出心理成本來說,使用者將金錢投資在某平臺,總有一種佔便宜的感覺,交了錢不使用就浪費,買都買了,不用白不用。

在經濟學中這屬於“沉沒成本”(Sunk Cost),事實證明,始終保持絕對理性的思考並不容易,這種佔便宜,又得優惠的心態,一邊提高消費,一邊給優惠,很難在某個平臺流失。

平臺醉翁之意並非賺幾十塊錢會員費,而是篩選出高貢獻使用者。

訂閱制並非單一增加“盈利模型”,還提高消費者對自家商品使用的頻率和習慣,打造忠實使用者同時,也帶來潛在利益。

使用者在使用電商平臺時,主頁早已從貨架模式轉化為“瀑布流模式”,內容與貨品融合,透過各種喜好分析的“養成”,很容易帶來

3)商家角度

比如:

你在淘寶免費訂閱某店鋪動態,那麼,該品牌在收藏夾中的數十家店鋪中脫穎而出,每次店鋪上新,動態推送都可能帶來一筆新的消費。

亦或,你在某知識付費平臺訂閱某個作者“資訊資訊”,透過內容閱讀,你會越來越瞭解他。

後續發展中,作者本人經歷、分發的內容都會出現在一個圈子中不斷傳播,可想而知,10位、100位、成千萬訂閱者會帶來多大影響。

鏈式反應(Chain Reaction)

所以,整個商業機器執行中,訂閱制屬於三方得益,因為相對傳統營銷模式,這是一種既提供優質服務,也可維持使用者粘性,又能提高二次消費。

平臺留住使用者,商家和使用者在“價格、體驗”上得到一種平衡,長期以來並駕齊驅就會出現,這也是訂閱模式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朋友圈調研一番,10個人有4個對訂閱制反感,原則上大家都得益,為什麼還有人排斥?

訂閱的閾值難以把控

訂閱最早出現在軟體市場,網際網路不發達時代,人們習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購物方式,軟體市場同樣,這種模式下會出現一個問題,如果你想購買新功能,就得買新光碟。

因此,開發者一般會用很長時間打磨出新版,可是,剛推出市場不久,很快有盜版出現,這讓團隊所付出精力和收益明顯不掛鉤。

也就是,

訂閱的閾值難以把控

得益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當人們適應從網路下載東西,於是軟體開發人員開始透過“啟用碼、密匙”等方式對賬戶管理,以此升級軟體。

處於維護體驗,開發者一般選擇小功能免費升級,大功能付費,這樣市場從買斷+版權充分得到保護,進而進化成付費訂閱。

隨著發展,一些其他行業創業者得到啟發,將這種買斷型交易模式直接改變成「買斷+訂閱制」方式,以此增加收入,甚至拓寬更多可能性。

美國2000年左右,是一個萬物皆可訂閱的時代,奢侈品、襪子、衣服等可謂是訂閱制電商最高峰,中國2015年左右,光鮮花賽道融資超過6億元。

不到10年訂閱制變化背後,實則奠定模式的發展,但並不同等所有人接受“訂閱”。

訂閱代表消費者對“擁有商品”的想象發生變化,以實物為主的漫長交易歷史中,我們更喜歡掌控感;相反,中高階層人群,才懂得用更先進的方式去擁抱未來生活。

1)消費模式的改變

一些朋友表示,商業化催生“訂閱制”變形,訂閱本身是服務體驗的增加,現在被商家做成主要營收模式,一旦重視營收,產品等其他部分就會下降。‍

“賣方市場與版權開發市場”始終存在博弈,又無法得到治理。

損失厭惡(KahnemanandTversky)是丹尼爾·卡內曼 (Daniel Kahneman)和他的夥伴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基於前景理論的一個基石。

他們一致認為,人天然擁有這種心態,失去一樣東西帶來的痛苦遠超於,得到它所帶來的快樂。

很不巧,當下商業生態中的訂閱制,不斷強化損失厭惡感覺,像一首4分30秒的音樂讓你聽40秒後,截然停止,你什麼感覺?

付費後雖能得到一時爽快,但到期續費時很多人就會冷靜下來,下次再使用,很多功能權益被禁用。

這種迴圈感覺再次被吊起,

不信,你問問農村人群是否願意接受?

各種APP或消費品訂閱制,並沒有把損失厭惡降到最低,反而利用人們趨利避害本能,不斷放大,導致排斥出現。

比如:

我經常使用的健身軟體,春節回家這段時間一直沒用,回來再次想用時發現到期了,並沒有給我緩衝幾天的機會,反而介面上大寫的續費權益、標緻讓我極為反感。

如果說,真正從心理模型出發,當想再次使用,突然贈送幾天,找回狀態後再引導二次付費,反而厭惡損失感會變小,

2)強化損失厭惡感

為什麼?

社會學習理論創始人班杜拉認為,影響行為的因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本身行為的結果,另一個是受自我認知影響,而形成對行為能力與結果的期待感。

也就是,使用者知道到期後很多權益不能使用,但需要適應這種狀態,面對商家(平臺)給的優惠券未消費,使用者又有諸多不捨,這種不捨需要慢慢接納。

故此,正確做法,消費品或APP推出的訂閱模式,應該從固有飢餓營銷模式轉換成“和使用者做朋友”,權益到期後,

使用者會有一種威迫感,覺得自由被侵犯一樣,似乎有種買,買不痛快,看劇追一半不讓追的錯覺。

這也是從心理層面,為什麼使用者排斥“長期付費訂閱”的主要原因,一個優秀訂閱模式,應該降低損失程度。

顯然,對損失厭惡接納,人內心需要緩衝。

很多創業者,把訂閱制理解成“直接付費”的手段。

在我看來,

從權益上或文案上,適當引導使用者轉換,反而更利於二次消費。

,為什麼?

渠道是商品和服務,從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過程的具體通道或路徑(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該通路內,一邊連線消費者,一邊連線上游,進而從中間獲益。

比如:

一瓶元氣森林氣泡水,達到使用者手上要經過一級、二級分銷商、終端零售商才能達到使用者手中。

訂閱制應該當做渠道 

;訂閱制連結兩端,對於DTC (Direct To Customer) 模式下直接訂閱,我們也應該以此理解,不然就失去價值轉移部分。

不信想想看,品牌為什麼要持續訂閱?

讓使用者持續付費是一種,另一種則是,試圖找到“中間訂閱者(老客戶)”,為他們輸出更多品牌資訊、金錢、所有權部分,從而影響更多消費者。

換言之,

訂閱制應該當做渠道

就像:

「Flowerplus花加」,使用者已經知道它配送的什麼產品,但還要訂閱,每週辦公室收到一束花,表面看似取悅自我,實則也能幫品牌輻射更多使用者。

國外有一家上市公司,奉行學生優先的Chegg,其從一個租借教科書的線上網站出發,目的提供教育服務、輔導、在美國發展4400萬學生;它的威力有多大?截止2020年度公開資料顯示就已經達到1。32億美元,覆蓋美國近30%的大學生,

訂閱應該當做一種渠道(channel),一種連結,起到價值轉移部分

單品牌,千萬不要被頭部平臺(淘寶88Vip、京東Plus)行為所迷惑,它們面臨流量見頂下的爭奪戰,而你所面臨的是存量下尋找與品牌價值相匹配、且長期發展的垂直使用者。

就像:

3年全國8座城市開店500家,輻射使用者超過800萬的樂刻,之所以能跑通訂閱模式,是因為找到興趣中的一幫非常垂直的群體。

因此,付費訂閱制有兩大重要且隱形的特點:

過程中渠道流動不僅是商品,還有金錢、所有權,資訊部分

使用者角度,相信你同我一樣也訂閱諸多網站,可很少為它們做宣傳,要不是,為了看電影、某個行為絕對不會訂閱。

反之,有些行為不同。

我身邊一位國外朋友是lululemon(露露樂蒙)忠實使用者,去年得知品牌推出一個家用健身鏡(Mirror)裝置後,只需要訂閱,就能獲得Mirror上的1萬個點播和直播課,這讓她樂不此疲的到處宣傳。

能看出,使用者興趣驅動是訂閱制急速增長的密碼,找到價值相投群體,增長效率會提升一大半。

應該把訂閱者當做意見領袖(KeyOpinionLeader)角色,如果把使用者視為終端,就失去一部分“訂閱價值”。

商家角度,以往做法是以產品為中心”訂閱模式“,這種單方面輸出,並沒有體現出”訂閱“價值感,客戶被動享受,不知道他喜不喜歡,他也不會對品牌反饋,久而久之,使用者也就流失掉。

不信,你看“愛優騰”中長影片玩家,為什麼一系列行為總讓人們所排斥。

Netflix怎麼做的?

對那些長期沒有互動且持續付費的使用者,提醒他們記得取消訂閱,看上去是不是很難理解?為什麼把到手的錢送出去,因為那些不互動的客戶,沒有渠道價值,甚至只有負面價值。

《什麼是管理》的作者瓊瑪格麗塔認為,創造新商業模式,並不是像撰寫故事那樣,從一定意義上說,所有新故事,其實都是對舊故事的調整和變化。

所以,訂閱的核心是什麼?尋找可以帶來多次傳播的意見領袖們。

由此,設定一個會員金額、加上一份大禮包,堆砌各種權益,不是訂閱制的主要目的,不要被這種現象誤入歧途。

1)你不知道核心使用者在哪

別看國外市場火爆,國內也有諸多“訂閱制”踐行者,經過分析認為,目前國內想要連續賺錢,還達不到複利狀態,它充其量是

2)訂閱手法可能存在誤區

,為什麼?

如果你對舊故事的本意有所曲解,難免會走許多彎路。

不論消費品是DTC (Direct To Customer) 模式,還是做平臺APP,買賣關係無非三種:

訂閱複利賺錢成立嗎 

訂閱複利賺錢成立嗎

,無承諾像保持聯絡、表示感謝之類的客套話,弱承諾即拜訪完使用者,對方給出建議下次見面反饋時,下次的時間另當別論,強關係屬有時間,有方案,有結果。

“營收補充部分”

,無承諾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最多提供一份售後保障,弱承諾即”試用7天再付費、按次扣款、按月扣款、隨時取消、信用免押“等,強承諾為年費,押金等行為。

1)訂閱屬於弱關係

當某個高頻商品出現在眼前,你有三個選項,一次買斷下次再買還是同樣價格、持續訂閱比原價便宜10塊,年付1000元每次8折,你該如何選擇。

相比強承諾,

無承諾、弱承諾、強承諾

之所以難以掌握,因為訂閱中間部分是商品、資訊、金錢。當商品週期開始流動,意味著後兩者也開始流動,市場並非停滯狀態,這直接加大各種變化出現。

比如:

持續訂閱某款商品,市場突然有平替出現,取消訂閱機率就會增加,同樣,突然有家公司藉助資本力量,將市場某個商品,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交易模式推向市場,同行就會受到打擊。

很顯然,從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走向“強承諾”預付款制中間有很寬廣地帶,但想持續掌握髮展的可能,很難;

銷售邏輯看

運營邏輯看

按照21天形成一種習慣的說法來看,你認為堅持一件事情有多難?或者說,你堅持最長的事情是什麼?訂閱制同樣,開始容易長期難。

使用者提前訂閱,無外乎“信任、商品(資訊)需求”。

首先成功探索者告訴我們,

什麼關係下會用訂閱制?答案是“模稜兩可”。

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短,進一步加速熱銷商品更新換代速度,

無承諾可能會流失,訂閱制提供承諾更輕,決策成本低,使得商家更容易建立長久關係,可是,這種關係恰恰處於兩者之間。

其次人的成長與消費結構存在差異變化,生活方式、知識需求、情緒價值會隨著年齡不斷調整,

因為商品、資訊、所有權在市場下,都是變數關係。

訂閱制是購買未來,即便是剛需品,也有膩的時候。

再者和消費掛鉤的任何商品(包括軟體),利益、品質、規模三者永遠無法同時保證,一旦利益變得薄,價值感自然下降,規模的上升意味著影響產品品質。

誠然,訂閱制是門週期性生意,作為主要營收模式跑通是機率性遊戲,一輪使用者退出,新一輪使用者上演,無承諾和強承諾之間永遠是“價值和資訊”在轉換。

2)消費者持續變化

訂閱制,看似狂歡,實則孤單。

商業模式講究如何賺錢,訂閱制講究如何

使用者資訊獲取能力越來越高,消費可選性也越來越多,商品信任也就越難建立。

訂閱看似初期滿足,後期新鮮感一過,使用者便會快速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