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慈禧西逃途中,發兩道詔書徵求意見,為何無人理會?民心不可欺

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吃盡苦頭後,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不被人欺負,就要強大。

自以為是的慈禧太后能有這樣的想法,說明她當時確實悔悟了。可是,在科技、軍事、經濟、文化水平落後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強大起來?慈禧太后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思路。自己不知道,並不等於別人不知道,慈禧太后決定向官民借智慧。

可是,慈禧太后先後發了兩道詔書徵求意見,為何無人理會呢?真正的原因,是民心不可欺。欺騙民心者,必被老百姓拋棄。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

我們先來看慈禧太后發的第一道徵求意見的詔書。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二十八日,慈禧太后一行西逃途中,到了河北宣化府後,召集跟隨的大臣以及陸陸續續前來救駕的各級官員們,商量如何才能強大自己,避免被洋人欺凌。

大家七嘴八舌爭論了很長時間,都束手無策,最終,慈禧太后決定,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一道詔書,向官民們徵求意見,以起到集思廣益的目的。

這道詔書的內容非常真誠,詔書說:

自來圖治之原,必以明目達聰為要。此次內訌外侮,倉猝交乘。頻年所全力經營者,毀於一旦。是知禍患之伏於隱微,為朕所不及察者多矣。懲前毖後,能不寒心。自今以往,凡有奏事之責者,於朕躬之過誤,政事之闕失,民生之休慼,務當隨時獻替,直陳無隱。

慈禧太后為何要發這道詔書呢?

一是要向大清的官員們證明,她和皇上很好、很安全,依舊在努力工作;二是要讓大清的老百姓看到,朝廷在想辦法強大自己。

慈禧太后所下的這道詔書,在清朝的歷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按照清朝的官制規定,京城只有三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單獨上奏摺的許可權,地方官員則只有總督、巡撫、將軍、都統才有這樣的資格。

慈禧太后要天下的官民都上折談談如何振興大清,說明她已經確實很想改變了。

不過,這道詔書並沒有任何反應,無論是官員們,還是老百姓們,都對慈禧太后西逃好像漠不關心,根本沒有任何人上折提意見,大家都不相信慈禧太后能真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了。

在這之前,戊戌變法就是一個例子,譚嗣同等六君子就未能逃過慈禧太后的屠刀。民心不可欺,根本無人相信慈禧太后會真心悔改,真心改革。

此時的慈禧太后,逃命要緊,她也無暇顧及這些虛假的官場形式,因此,她對大家的不熱情,並不介意。

兩個多月後,慈禧太后一行逃到西安,隨著各地護駕官員的到來,她正式開始辦公,並決定再次發一道詔書,讓各級官員提出如何改革的意見。

這次,慈禧太后的目的更加明確,不僅指定了參與的人群,也給出了時間。

詔書規定得非常明白:

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時政,當因當革,當有當並,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通限兩個月,詳悉條議以聞。

和前面一道詔書相比,更加細化,而且,對內容也進行了詳細說明。

可是,兩個月時間過去了,依舊沒有人提出任何建議或意見。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一是慈禧太后已經不得人心了。無論你的工作做得好與壞,官員、老百姓都不參與了,說明他們已經很失望了。

二是慈禧太后確實已經很著急了,她逃到西安後,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不能像在京城一樣過著奢靡的生活,辦事也不是太方便。她希望能透過改革,迅速找到一條出路,好早日回到京城。

慈禧太后西逃,她的形象嚴重受損,民心已失,這也加速了大清王朝的覆滅。不要欺騙老百姓,當老百姓醒悟過來的時候,自然也不支援什麼太后和皇帝了,可惜慈禧太后不明白這個道理。

參考資料:《清史稿》、《慈禧傳》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客多文史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