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古代王朝會出現用“錢荒”嗎?

自從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國有之後,政府的低效就一直讓民間缺錢。在中國古代,把這種現象叫作“錢荒”。

所謂錢荒,是指與經濟規模相比,鑄幣的數量總是不足,而鑄幣的質量也總是持續低劣。每個朝代之初,貨幣質量是最高的,但由於政府的造幣能力不足鑄造的錢幣數量有限,人們無法找到足夠的貨幣進行交易。到了朝代末年,所謂的銅錢大部分都已經不是銅了,而是銅、錫、鐵和各種合金的雜合體,甚至脆弱到一摔就碎的地步。

政府透過鑄幣從民間抽取了過多的資源,卻總是生產不出足夠的貨幣數量。以唐代為例,唐代已經是一個商品經濟發達的時代,但是唐代的貨幣數量卻一直不足,政府沒有能力鑄這麼多錢,卻又禁止民間鑄造。

於是,民間只能偷偷地鑄錢用來交易。唐代的錢幣是唐高祖發行的開元通寶錢,每一千枚錢幣重六斤四兩。民間鑄幣質量要差得多,他們只能偷偷地跑到山裡,用小爐子熔化銅塊,錢模的質量也比不過官錢。但由於缺錢,民間社會就連這樣的錢幣也一樣接受。

唐高宗時期,民間的私鑄行為已經非常嚴重,他下令不準惡錢流通,但屢不止,只能聽之任之唐玄宗時代,宰相張九齡曾經提議放開民間鑄幣權,政府只關心錢幣的質量,只要質量合格,不管誰鑄的都可以流通。如果他的辦法得到採納,那麼民間鑄幣的質量會提高,錢荒也會緩解。但皇帝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隨著唐代商業的發展,即便把民間鑄的不合格錢幣都算上,仍然滿足不了金融需求。民間社會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使用帛來進行交易。在唐代,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蠶和織帛。帛是一種最常見卻具有一定價值的商品,同時也是政府接受的一種納稅工具。久而久之,帛也成了一種民間接受的貨幣,在沒有銅錢的地方,人們就用帛來代替銅錢。

只是,帛並不是一種良性的貨幣,它的保質期是有限的,時間太長就會變脆和損壞。它也不具有無限可分性,分割過小就失去了使用價值。

安史之亂”後,到了唐憲宗時期,現金更加缺乏,人們手頭有了銅錢也捨不得用掉。政府要求人們不得私自將銅錢貯藏起來,除了留夠手頭花的錢,其餘的錢都要上繳,用這種辦法逼迫人們將銅錢留在流通領域,而不是藏在家裡的地板下。

民間為了對付銅錢短缺,發明了將一吊錢扣除八十文的做法。如果在交易中付現款,一吊錢只用付九百二十枚,打九二折。

由於銅錢過於難得,唐代後期的各個地方政府還都採取了限制貨幣流通的方法,規定商人不得攜帶錢幣離開轄區。商人的天性就是使財富流動,當他們無法把錢在全國進行轉移時,商業就受到了抑制。這時,民間就發明了一種規避的方法:飛錢。

所謂飛錢,是一種匯兌方式。人們在成都把錢交給當地的匯兌商,由匯兌商頒發一張憑證,拿著這張憑證,就可以到長安的匯兌所取錢。人們不用再帶現金離開,避免了路上關卡的阻攔。飛錢的出現,是民間利用技術手段突破行政管制的一次嘗試。飛錢最需要的技術是雕版印刷術。唐代後期,正是印刷技術取得突破的時候,商人們恰好利用了這一點。

所以說,古代也會出現用錢荒,紙幣的出現與發行是很有必要的。但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與進步,電子支付業興盛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