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會讀書並不一定會做官,做官者卻都要學習王陽明,王陽明為官之道

孔子說:“學也,祿在其中矣。”孔子的弟子子夏還說:“學而優則仕。”

對這句話,宋真宗趙恆寫過一首《勸讀詩》,進一步形象地予以闡釋: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

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正是“學”讓官場成了讀書人的康莊大道。

古人讀書做學問多是為了做官,這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是顯而易見的。

“囊螢映雪”、“鑿壁借光”、“頭懸梁錐刺股”,都是為了“一朝成名天下聞”。

做官顯然成為讀書人衡量一個人成就價值的主要標誌。

當然也有讀書人,只專心做學問,對於做官嗤之以鼻。如東漢末年的經學大師鄭玄,皇帝勉強用轎子把他抬去,封他一個高官,他還要想方設法逃跑

正如古語所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唯有讀書、做學問才是最高雅的,做官是一件低俗之事。

然而,王陽明卻認為,做官就是做學問、修德業,他當了官並不覺得自己俗,沒有當官時也並不故作高雅。有一縣因世風不正,苛捐雜稅太多,民風大壞,盜匪橫行。

而且該地是有名的”健訟”之地,百姓喜歡打官司。因此,王陽明定下了施政主題,移風易俗,平息訟風。

王陽明發布了上任後的第一道告示—《告諭廬陵父老子弟書》,他首先謙虛地說:因為我這個縣令不太聰明,判斷力不強,而且體弱多病,不能太忙,因此跟大家約定: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的事,不要隨便打官司。

訴訟時只能談一件,超過了的事,不要拉扯上很多事。寫狀不能超過兩行,超過就不予受理。

故意違反約定者予以懲罰,他還建議懂禮知法的父老們告誡自家的子弟,務必“息爭興讓”,因為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破敗其家,遺禍於其子孫”。

他還借鑑了漢朝劉邦發明的“三老”政治,起用德高望重的“三老”,即老吏、老幕、老青。由於老人的反叛精神不強,比較保守,他們的地位提升後,可以有效約束那些輕率好鬥的年輕人。

但廬陵“健訟”的風氣久矣,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雖然王陽明苦口婆心地勸告,當地人打官司的熱情還是很高。

於是,王陽明幹胞使了個“絕戶計”,並起衙門不“放告”,同時寫了一個文告說明不受理官司的理由:我之所以不放告,是因為現在正是播種季節,放告之後,你們總是打官司,如果誤了農時,終歲無望。

必將借貸度日,而且一打官司,四處請託送禮,助長刁風,為害更大。你們當中若果真有冤枉者,我自能訪出,我不能盡知者,也會有鄉老據實呈報給我。

他們若呈報不實,我會治他們的罪。我為政日淺,還沒有取得你們的信任,未有德治先行法治,我不忍心。

如果你們不聽勸告,偏要打官司,我就沒辦法了,請你們不要自找後悔。他的真誠,感動了很多人,有的人負氣告狀,最終被感動得涕泣而歸。

那些好打官司的人也開始被人們瞧不起。王陽明又對誣告者實施反坐法,使那些奸猾之徒不敢無事生事。

於是,廬陵的訟風大減,監獄日見清靜。身為廬陵縣令的王陽明,官雖不大,但卻被他用來實踐“致良知”學說,實善政。

雖只任七個月便獲升遷,在這期間,他慎選里正、三老,立保甲,清驛道,嚴禁鎮守橫徵暴斂,杜絕神會,發展生產,搞得有聲有色,政績斐然。

尤其他誠心愛民、勇於負責、智慧通達的風格,在當地人心裡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同一篇妙文,讓人讀之不厭

做官做到這等境界和水準,也不枉為官一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