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雄才大略的曹操為什麼被塗成一張白臉?諸葛亮的哪三把火燒敗曹操

世界上大概沒有哪一種語言能象漢語一樣給同義詞賦於那麼多的感情色彩。寫好人則說他“足智多謀,天下奇才”,寫壞人則說他“陰險狡詐,一代梟雄”,究其本意卻都是形容善於動腦筋之人,但卻表現出人們的愛憎分明。

有雄才大略的曹操是在歷史上被貶了上千年的人物,甚至在戲劇中,他也被塗上白臉,以示奸臣。

實際上,歷史上的諸葛亮遇到的對手大都是懂軍事,善謀劃,能征慣戰的智勇雙全的人物。曹操則是這些人物中最突出的一個。

曹操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爭論最大的人物,以至於他死後1700多年才終獲平反,現代史學家吳晗稱他為當時“最偉大的軍事家,第一流的政治家,第一流的詩人”並不為過。史載曹操自幼聰明好學,尤其愛讀兵書,家鄉里盛傳他年輕時就“能明古學”。

在今天的河北臨漳還有當年曹操修的著名的三臺遺址,傳說三臺富麗堂皇,勘稱當時一絕。可惜如今只存有金鳳台的一角,其它則早已多成荒草萋萋的遺地。相傳臺與臺之間相連的吊橋後來竟引發了烈火映天的赤壁大戰。

歷史上記載曹操特別注重總結用兵的經驗教訓,有“用兵如神”的讚譽。在東漢末年的割據勢力中,他憑藉雄才大略運用分化瓦解,擊破的策略,相繼擊敗張繡,擒殺呂布,困死袁術,趕走劉備,消滅袁紹,統一了大半個中國。這是與他“博覽群書,特好兵法”分不開的。

曹操的目的就是統一中國,袁紹是不是統一中國?他就沒有這個氣派,你看迎漢獻帝他不迎,他就沒有這個打算,他想自己稱王。曹在兵法上很有研究,他原來20歲以前在家鄉,在他老家亳州,20歲以前沒當官,沒出來搞政治活動。讀書,道家的書,儒家的書,特別是兵家的書,讀的很多啊!他20歲以後,就出來領兵打仗了,打了幾十年的仗。他總結了裡面經驗教訓,因此,曹操新的著作叫做《兵法摘要》。

曹操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將軍,但很少有人見過他的書法,只有在陝西漢中褒河的石崖上,刻有他寫的形容河水激浪翻濺的“袞雪”二字。據說當時有人問為什麼“袞”字沒有三點水旁,他回答說,這裡這麼多水,還用我寫三點水嗎?後人有詩讚他:滾滾飛濤雪作窩,勢如天上瀉銀河,浪花並作筆花舞,魏武精神萬傾波”。

公元200年,曹操率領只有3、4萬的軍隊與統兵10萬的北方豪強袁紹決戰。他先以聲東擊西的戰法挫袁軍銳氣,即而回師官渡。親率由5000騎兵組成的快速部隊,乘黑夜奇襲袁紹設於烏巢的後勤基地,一把火燒完了全部糧草。並乘袁軍動搖之時發起攻擊,大敗袁紹於官渡,一舉奠定了統一中原的基礎。官渡之戰從此作為以少勝多的典型範例而寫入中國戰爭史冊。

然而,歷史總有很多巧合,8年後曹操重演了這幕,只不過這次他變成了敗軍之將。

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之後開始了他統一全國的行動。荊州劉琮的投降,使得劉備措手不及,只得棄新野,走襄陽,敗奔江陵。曹操率領5000精銳騎兵迅猛追擊,終於在當陽長坂坡擊潰逃亡中的劉備軍隊。這一仗充分體現了兵法中“速戰速決”的特點。劉備被打得妻死子散,自己也差點被捕,要不是大將趙子龍拼死相救,恐怕也不會有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

後人因為受傳統的“擁劉興漢”思想的影響,將吃了敗仗的劉備等人當成正義的化身,單槍匹馬衝鋒陷陣的趙子龍、關羽、張飛等戰將因此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

曹操率領號稱八十萬的常勝大軍,直逼長江對岸。只有三萬人的東吳軍隊在他的眼中只不過是一群等待宰殺的獵物。因此,他在給孫權的戰書中得意地說:這一戰他將象打獵一樣輕鬆地消滅對手。面對這份最後的通牒,東吳上下亂作一團。

諸葛亮的三把火

在此生死存亡時刻,諸葛亮臨危出使,說服孫權聯合抗曹,終於拉開了赤壁大戰的序幕。

赤壁之戰,實際上是三萬九,就是孫權的三萬,劉備的九千對二十六萬,曹操人馬號稱八十萬。當時赤壁之戰敵情情況是這樣的,一過江是烏林,就是當年曹操的指揮部。曹操水軍在烏林。諸葛亮的三把火:一把火是火燒新野,第二把火是火燒赤壁,第三把火是火燒夷陵。就是火燒聯營。這就是諸葛亮出師的三把火,都起了作用。

有一句話叫“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句話是怎麼由來的呢?

東吳大將周瑜不僅是一個長相英俊的才子,更是一個精通兵法的軍事家。曹操兵逼東吳,孫權手下一片投降之聲,唯有周瑜在殿堂上算計曹軍的五大弱點,促使孫權堅定抗曹。

相傳周瑜苦於當時的季節沒有東風行火攻之計,卻被藉以探病為由的諸葛亮一語道破。

諸葛亮在周瑜手板上寫了四句話: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周瑜的心病治好了,終於有種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

於是諸葛亮擺“七星壇”借東風。

其實他那並不是借的東風,他是知道現在的天文氣象。他有氣象知識。曉得那天應當要起風,應當要起東南風。所以,和那個借箭一樣,他為什麼一個月都嫌遠呢,十天都嫌遠呢,三天借箭能實現呢?那就是三天有濃霧。把那個機會錯過了,以後就沒的濃霧,就借不到箭了,那就造箭造不贏了。所以,就說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他那個時候,舌戰群儒的時候,批評張昭說了這個話,他說你們哪,坐議立談是無人可及,臨機應變是百無一能。為人臣當軍師,上不能知天文,下不能曉地理,中不能知人事,當什麼軍師呀?把張昭批評得無言可答。他在軍事上確實是有一手,善於計謀。

這一戰的結局似乎遠不如它的過程來得精彩,統一認識建立權威,沒箭借箭,沒風借風,設反間計,定苦肉計,施連環計,孫劉方面一個一個地積蓄有利條件,彌補不足。所以說,曹軍大敗的過程實際上早已開始,等到江上火起,兵敗如山倒,只不過是給這場驚心動魄的軍事鬥爭劃了個圓滿的句號。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絕句,為轟轟烈烈的赤壁大戰做了註解。歷代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詠它,並將它演義為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