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用蓋碗泡茶,公道杯是該用還是不該用呢?4點細節有必要了解一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逛直播間,見到一個新奇泡法。

名其曰,公道杯直衝法。

直衝式泡茶,可以不用蓋碗,也不用茶壺。

所需要的茶具主角是公道杯,外加一個茶濾。

泡茶之前,將茶濾洗乾淨。

往公道杯上加上茶濾後,投入幹茶。

緊接著就是注水,任水沖水流。

熱水經過濾網,流出來的就是茶湯。

按部就班操作下來,公道杯直衝法完全不用任何沖泡技巧。

哪怕不擅長蓋碗快出水沖泡,也能順順當當做到將茶湯“秒出”。

遺憾的是,這種隨意直衝的泡茶,僅適合解渴式喝茶所需。

若想細品茶味,還是用蓋碗逐次沖泡,揭蓋聞香,細品韻味為好。

走馬觀花般直衝直流,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偏淡。

既無法揭蓋聞香,又難以呈現細膩茶味層次。

泡茶喝,公道杯在茶桌上扮演著分茶器角色。

至於主泡茶器嘛,還是留給白瓷蓋碗更好。

君臣佐使,各司其職,更能泡出美妙絕倫的茶味。

《2》

泡茶時,蓋碗與公道杯是一對黃金拍檔。

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難分難捨,無法分割。

若少了蓋碗,只用公道杯泡,泡茶過程並不完整。

反過來,亦如此。

如果不用公道杯,只留下蓋碗泡茶喝,也會造成不少遺憾。

對此,也有茶友不理解。

以前在看電視劇時,直接喝蓋碗茶的場景很常見啊。

紅樓夢裡,林妹妹初入榮國府。

眾人在喝茶時,也是接過僕人遞來的蓋碗茶後,持蓋一擋,小口飲入。

這一幕,並沒有公道杯的出現。

無獨有偶,大宅門裡,也有喝蓋碗茶的演繹。

中藥世家出身的白景琦,清晨早起時,照例是坐下來喝早茶。

家僕遞上蓋碗,接來就喝。

連續喝下幾口後,抬頭望天邊,閒雲淡淡,信鴿飛過。

將手指頭伸向蓋碗,將殘茶點入眼角。

邊點,邊高聲大呼——茶能明目……

以上這些經典片段,想必許多老茶客都不會陌生。

誠然,蓋碗最早剛發明出來時,不需專門進行茶水分離。

蓋碗的蓋,起到的是遮擋碎茶的作用。

持蓋一擋,撇去浮沫,便可直接飲下。

某種意義上,蓋碗的古典職能,相當於多了蓋的玻璃杯。

但發展至今,這種端起蓋碗直接喝茶的做法,並非主流。

大多茶客在用蓋碗時,不會端起碗直接就喝。

而是將茶湯從蓋碗,倒入公道杯後,再慢慢分湯飲用。

《3》

端起蓋碗就喝茶,會浪費掉蓋碗的泡茶天賦。

一眾茶具裡,蓋碗屬於分離式茶具。

有蓋、有碗、有底託,也被稱為三才蓋碗。

過去在直接喝茶時,端起三才碗的底託,直接飲入。

此時,底託的存在,不可或缺。

但現在的茶桌主流佈置裡,茶盤必不可少。

有了茶盤後,蓋碗不愁沒有容身安置之處。

泡茶過程中,底託大可簡化省去,只留下二才碗足矣。

溫杯過後,投入幹茶。

此時,輕輕搖晃蓋碗,就能揭出一角,感受絲絲縷縷上揚的幹茶香。

聞香後,注入沸水,正式沖泡。

注水完畢後,合上蓋,倒出茶湯。

合蓋過程中,開頭大小可根據實際泡茶需要,自由調節。

茶水會順著合蓋縫隙,傾倒而出。

呈現瀟灑奔湧的飛瀑姿態,匯入公道杯。

如果不用公道杯,直接用蓋碗喝茶,不進行茶水分離。

那麼,蓋碗的容量得選大一些,投茶量不需太多。

不然110毫升左右的蓋碗悶茶,浸泡時間長了,茶味易濃。

但這種茶少/注水多的蓋碗茶,難以呈現完整茶味精髓。

遠不如逐次沖泡、逐次品嚐的茶味體驗效果!

《4》

除了喝蓋碗茶外,茶圈內還有這樣的做法。

同樣是不用公道杯,只不過在蓋碗倒出茶湯前,先將3個茶杯擺成品字。

緊接著,按照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的泡茶招數,將茶水勻分到茶杯裡。

看到這一幕,想必茶友們已經猜出了答案。

這屬於潮汕派的功夫茶泡法,地方特色明顯。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不同地域之間,飲茶風俗習慣各不相同。

但這種從蓋碗到茶杯的分湯方法,侷限性明顯。

首先,不是所有茶客都能熟練掌握“關公巡城”等出湯技巧。

對大多數茶客而言,用公道杯盛放茶湯更省心。

其次,只用三個茶杯來分茶,喝茶人數較多時,分茶過程會比較尷尬。

前三人在喝茶時,後面幾人杯中空空,只能排隊輪流喝。

並且每次出湯後,還得重新再燙一下茶杯,才能確保衛生。

最後,個別茶水會灑出。

上述的泡茶操作,僅適合溼泡茶臺。

幹泡茶臺的話,為了保持桌面整潔,不適合這麼做。

將茶水依次倒入3個茶杯,免不了會灑出個別茶湯。

對普通口糧茶而言,損失掉這些茶水,無傷大雅。

老班章、牛欄坑肉桂、金駿眉等一流好茶,逐次出湯後,這些灑落出外的茶水積少成多,未免太可惜。

綜上考慮,蓋碗泡茶時,不能少了公道杯的搭配使用。

《5》

茶桌上,公道杯堪稱黃金配角。

看似不起眼,實則不可或缺。

話說回來,從實用角度看,公道杯要怎麼選才實用?

先看材質,玻璃公道杯更為主流。

玻璃光滑,價效比高,百搭美觀,方便清洗。

玻璃材質還是透明的,將茶湯倒入透明玻璃公道杯後,湯水情況能看得一目瞭然。

湯色是深是淺,是否渾濁,湯中是否有茶毫,一眼就能看清。

再看器型,有不少茶客覺得,公道杯選帶把手的更實用。

有了把手隔熱後,哪怕盛滿一杯熱茶,舉杯分茶也不會燙手。

這有一定道理,但沒有把手的公道杯,也有它的優點。

整體看著線條更流暢、簡潔、美觀。

只要容量大小適中,用110毫升標準蓋碗泡茶,將完整一沖茶湯倒入公道杯,茶水不超過七分滿。

即便沒有把手,拿著公道杯上方,也不會燙手。

最後,公道杯“斷水”要順暢。

斷水利落的公道杯,分湯會更實用。

若在倒茶時,水流時斷時續,場面著實不美觀。

反觀斷水順暢的公道杯,茶水能以優美的弧線倒出,收放自如,更加賞心悅目!

《6》

茶桌上,公道杯歸入為“分茶器”。

蓋碗泡茶,少不了用公道杯分茶。

端起就喝茶與潮汕派分湯,未必放之四海而皆準。

用公道杯分茶,看似簡單,背後也有不少巧思。

最經典的一句,非茶斟七分滿莫屬。

酒要斟滿,茶不宜過滿。

熱茶溫度很高,杯中斟滿熱茶後會異常燙手,不便舉杯。

多人喝茶場合,往客人杯中倒滿滾燙熱茶,反而是給人難堪。

另外,分茶還要勻分、不越位、先客後主。

談起分配,不患寡而患不均,客人杯中的茶湯數量要儘量一致。

分茶順序上,從左往右或從右往左,倒是沒有固定限制。

但不要越過中間,再分給下一位。

比如AB兩人相鄰而坐,給A分茶後,直接越過B,去給C分茶。

這種越位分茶的做法,反而會怠慢客人。

將茶湯倒出來後,用公道杯盛放靜置茶水。

靜置片刻,湯中的碎茶會自動沉底。

先分給客人,最後再留給自己。

能確保客人杯中不會分到碎茶,待客更顯周到體貼!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