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四代人匠心傳承百年技藝

在陽東區那龍鎮田畔社群沿江西路,有一家開了40多年的許珍餅店(“田畔餅店”)。這家餅店手工製作的佛仔餅香甜彈牙,給陽江人留下了獨特的味蕾記憶,也成為陽江人的節慶符號和童年回憶。許珍餅店四代人傳承堅守的傳統佛仔餅製作技藝,於2022年入選陽江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類專案名錄。

制餅手藝代代相傳

“咚、咚、咚!”木製模具敲擊桌子的聲音在許珍餅店裡響起。這是佛仔餅從木製模具中脫模的聲音。一年365天,許珍餅店裡的佛仔餅從未間斷供應,每天手工製作約900個餅。

1966年出生的許強是許珍餅店佛仔餅製作技藝的主要傳承人之一。許強說,他聽祖父許華璽說起過,他們家是北慣人,但一直在田畔圩開餅店,從事製作佛仔餅等點心售賣。經過數代傳承,他們家族制餅的手藝至今已有百年曆史。

許強的佛仔餅製作技藝師承父親許超泳。1980年,許強和姐姐許留珍一起創立了許珍餅店,並堅持以傳統手法制作佛仔餅。經過多年的摸索,後來他們又在佛仔餅傳統制作手法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改良,以紅糖代替白糖,這使佛仔餅吃起來比原來多了紅糖的香味,口感更豐富。

許珍餅店為保留傳統味道,佛仔餅採用純自然食材,製作過程不加任何新增劑,且一直保持小作坊的產量,多是在田畔圩自銷,也會在北慣鎮、那龍鎮周邊一些超市展銷。

如今,許強及他的姐姐許留珍、妻子林紅、兒子許國華均為佛仔餅製作技藝主要傳承人,也是目前佛仔餅製作技藝的主要傳承群體。

佛仔餅製作技藝在漫長歲月中沉澱下來,於許家血脈間延續。而這門技藝背後的嚴謹、細緻、耐心等重要品質,也在一代代人之間承襲和發展。

傳統風味廣受歡迎

1月19日上午,店門口支了一個餅攤,零售店裡製作的各類糕餅,包括佛仔餅、燒餅等。時值銷售旺季,許多顧客到店購買佛仔餅作為春節的年貨。

走進店內,許強夫婦、許強的姐姐許留珍圍坐在案桌前,正熟練地製作著佛仔餅。記者看到,他們先是把一小塊的麵糰塞進一個帶有佛像模型的木製模具中,用力按壓成型後,將木製模具反過來敲打案桌,一個佛仔餅便躍然眼前。隨後,佛仔餅被安排在托盤裡排排坐,送進後廚。

許國華在餅店的後廚,負責佛仔餅最後的烘焙程式。他給製作成型的佛仔餅表皮噴水後,送入烤箱,烘烤中途再抽出一次加塗蛋黃液。當烤箱發出“滴滴滴”的提示音,許國華便立即起身來到烤箱前翻轉烤盤,動作十分嫻熟。“我從小就看著家裡父母制餅,這些製作的工序我都十分熟悉。”許國華是一名90後,2009年開始接手從祖輩發展下來的餅店生意。

烘焙數分鐘後,金黃油亮的佛仔餅就趣致登場。佛仔餅剛出爐時,餅香撲鼻,軟糯香甜,唇齒留香。“很多顧客都是遠端驅車來店購買佛仔餅,大家很認可我們店裡製作的佛仔餅,稱讚佛仔餅味道傳統,這也讓我從中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許國華說。

綿綿餅香延續溫情

製作佛仔餅是個起早貪黑的活計。許國華表示,他的父母、姑姑每天要在早上5點起來手工揉麵制餅,晚上10點結束工作,一天需搓粉15公斤以上。在中秋節、春節等銷售旺季,他們甚至要凌晨3點起床制餅。

佛仔餅以精麵粉、糖、雞蛋為主要材料,要透過混勻、搓粉、發酵、上模、脫模、烘焙等程式。在年輕傳承人許國華看來,佛仔餅的發酵過程最考驗手工制餅工藝。他說,製作佛仔餅的麵糰要經過1至1天半的常溫自然發酵,需要嚴格把控發酵時間的長短,氣溫高,發酵時間短些,氣溫低,發酵時間長些,這全憑製作者的經驗。

此外,烤餅時的溫度控制、製作麵糰的比例、做餅的手勢手法……這些看似簡單的工序都要求製作者有細緻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態度。他們一家,正是用這樣精益求精的標準要求自身,去完成佛仔餅的製作。這不僅是一門生意,更承載了鄉親們對家鄉傳統味道的深刻記憶。

“有些年輕人返鄉看到我們店裡在賣佛仔餅,總會買上一袋。這於他們而言,就是童年記憶中快樂的味道。”許國華說,有一位老顧客每到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都會下單購買20袋佛仔餅,說是要和他的親友一起品嚐。

許珍餅店面積並不大,裝潢也並不豪華,但這裡餅香四溢,許強一家人其樂融融,忙碌而又幸福。許強和家人們圍坐在案板前,邊做餅邊聊天,把家庭裡的溫情融入了一塊塊佛仔餅裡。

佛仔餅裡不僅有家庭的溫暖,還有著對鄉親們的人情味。許珍餅店裡佛仔餅的價格多年沒有上漲,仍是10塊錢一袋,一袋裡有10個餅。面對物價的上漲,許珍餅店依舊堅守初心,讓鄉親們能吃到物廉價美的佛仔餅。佛仔餅如鄉間暖燭,溫暖著村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