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漢代統治者娛神、敬神,是透過完備的禮樂制度來實現的

漢代人對天神的信仰

漢代人對天神的信仰、崇祀以及出於對其統治權合法性解釋的需要,形成了君命天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觀念。西漢的文學創作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西漢的祭祀樂歌《郊祀歌》脫胎於楚文化,是為國家祭祀而製作,具有完整的儀式性和身份認同的社會政治功能。古代帝王對天地神靈的祭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郊祀歌》的製作既是對這一傳統的繼承,又有其順應時代發展的創造與革新。上古帝王的祭祀傳統中國古代的祭祀傳統從原始社會就開始了。獻祭神靈源於原始先民對大自然的敬畏。祭祀首先必須有祭祀的物件,也必然有其祭祀的原因。

正如學者所說:“祭祀是在神靈產生之後(人類所)採取的不得已的應對措施。從人類與神靈的關係來說,人類是被動的一方。神靈,能力大於人不知多少倍,且無處不在,既惹不起又躲不開。”“祭祀神靈是因為神靈掌握人的命運,他們是高於人的,因而與神的溝通,主要的態度是歸順,是服從,是尊奉;其目的是希望神靈高興、順心,對人類開恩,至少不製造麻煩。”這是人類祭祀行為產生的深層心理原因。君王祭祀天地神靈的禮儀,在黃帝時代以前就已經形成了傳統

君王祭祀天地神靈

君王祭祀天地神靈的儀式被稱為“封禪”。,上古君王舉行封禪大典的有72家,足見以君王身份祭祀天地神靈已成為傳統。所謂“封禪”,《史記正義》雲:“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言禪者,神之也。”上古帝王“封”的物件只有泰山,而“禪”的物件則有梁父、云云、亭亭、會稽、社首等。這是因為泰山在東方,又最為高峻,古人認為泰山離天神最近

杜佑《通典·郊天上》又載:“黃帝封禪天地,少昊載時以象天,顓頊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高辛順天之義,帝堯命羲和敬順昊天,故郊以明天道也。所從來尚矣。”可知,從黃帝至帝堯,受命君王對封禪天地的郊祭都極為重視。封禪的目的在於報天地之功。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有這樣一個邏輯,那就是自己能夠稱王稱帝,全靠天地神靈的護佑。因此,封禪是每個受命帝王都應該恭恭敬敬做的一件大事。自古以來,受命帝王無不舉行封禪大典,

有的帝王甚至在沒有瑞應出現時,也舉行封禪大典。但後世帝王,或因“功不至”,或因“德不洽”,或因“(德)洽矣而日目不暇給”,封禪大典便舉行的很少了。這種祭祀傳統延及漢代,已有一千多年了,雖然有所減少,但卻從未斷絕,只是其具體儀式不可得知而已。《史記》引《五經通義》亦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可見,在古人的觀念中,“易姓而王”者之所以為王,是因為“天命以為王”。這種君命天授觀念是古代帝王重祭祀、重封禪的重要心理和思想依據。

帝王身份合法性的確認

以帝王之身祭祀天地神靈,既是受命之君對其帝王身份合法性的確認,又可以透過這種儀式讓天下臣民增強對其身份的認同感,從而獲得神靈和臣民的雙重支援和保護,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西漢國家祭祀演變與《郊祀歌》製作到了西漢時期,統治階級對禮樂祭祀制度的重要性更有著充分的自覺。既然天人之間關係如此密切,那麼如何取悅天神,使其常降福瑞於人間呢?因此,出於政權穩固的需求,漢代統治者對天地神靈頂禮膜拜。

總結

如英國漢學家魯惟一所云:“這種崇拜的動機是幸福主義的,為的是致福避禍。……最接近這種本能的行為或許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名義上向祖先神所做的事死如事生的獻祭,二是皇帝偶爾向賦予其塵世統治權的天所作的獻祭。”魯惟一的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並不完全符合漢代的實際情況。漢代統治者極其重視對天神以及祖先神的崇祀,其祭拜行為是慣常性的,並非“偶爾”。漢代統治者娛神、敬神是透過一整套完備的禮樂制度來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