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有匪君子,何問出處?

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誰?恐怕誰也說不清,就算是孔子自己來說,也是難以取捨。但是若論及誰與孔子亦師亦友,敢於在孔子面前說出自己的心聲,就只有仲由,仲子路了。

子路

子路出身寒門,沒有讀過書,相貌粗獷,性格鄙陋,初見此人,誰都會一臉嫌棄,而他自己渾然不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道:“

子路少年時喜歡戴著公雞羽毛裝飾的帽子,喜歡佩戴有著野豬獠牙裝飾的寶劍

。”這分明是一個略微有些“中二”,吊兒郎當,喜歡顯擺的少年形象。

孔子

子路只比孔子小九歲,一個是莽撞大漢,一個是看似文弱的書生,兩人相見當然不甚愉快。子路看著這個身高九尺六寸(春秋尺碼換算為一米九)的白淨男子,長這麼高的個,賣弄自己的學問,有心戲弄,欺負了孔子幾次。孔子卻也不惱,嘗試用禮儀教化來感化這個魯莽的大漢,最後讓這個穿著奇裝異服在街上閒逛的男人,穿上了儒服。或許正是看著這個被自己一步步引導,還在嫌棄儒服太緊,扭來扭去的粗漢,孔子萌生了

教化萬民,重歸西周上古時期,克己復禮的美好願望

子路崇尚勇武,曾問孔子:“君子也崇尚武力麼?”孔子看著粗豪的弟子,笑道:“這在於是否公正合理,君子崇尚勇武卻不懂要遵循公正仁義這就會引發混亂,小人崇尚勇武若是不懂得公正仁義就會成為強盜。(

義之為上,君子好勇無義則亂,小人好勇無義則盜。

)”

在孔子的悉心教導下,子路逐漸成長,但他絕不會無條件地聽從孔子的話,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又會變成年輕時那個毛躁的漢子,所以孔子認為子路:“

由也升堂也,未入於室矣。

”這就代表了雖然子路經過儒學的洗禮,但根本上的一絲野性卻始終沒能消除。

孔子周遊列國

在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孔子曾經迫不得已見過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二人隔著珠簾交談了一番,南子執禮甚恭,這個女人風評不好(

《左傳》評價:“美而淫”

),子路很不喜歡這樣的人。當孔子回到住所,子路甕聲甕氣地質問孔子為什麼要和南子那樣的人來往,這在孔子的諸多弟子中算是獨一份。(子見南子,子路不說(悅))

子見南子

孔子與其說是把子路當成學生,不如說是把子路當成一個知心的友人,曾經對人說:“

自從我收了子路當弟子,就再也沒有不好的言亂汙染我的視聽。

”子路學成出師後,孔子仍然常常教導他,對於他的執政措施進行點評。子路曾經擔任邵地的執政官,魯國三桓世家中的季氏要求邵地民眾五個月之內挖出一條運河,這對百姓來說很難承受,子路為了鼓勵百姓並減少百姓負擔,主動捐出自己的俸祿與糧食給做工的百姓。孔子聽聞後立刻派子貢前去,把子路給工人的飯食倒掉,鍋碗打破。

子路急了,怒氣衝衝地跑來見孔子,對孔子大發脾氣:“老師您天天教導我們要行仁政,做善事,現今我是按照您的教導來做事情,你怎麼還派子貢來搗亂吶!俺不服!(

夫子嫉由之為仁義乎?

)”孔子看著急出一頭汗的弟子,緩緩說道:“你錯了,天子掌控天下,因而愛天下;諸侯因為掌控國家,因而愛國家;士大夫也是亦然,一般民眾只需照顧好自己家也便是做好自己的事了,超過了範圍的仁,那便不再是仁了,而是一種侵犯!(

夫禮!天下愛天下,諸侯愛境內,大夫愛官職,士愛其家,過其所愛,是曰侵官

)”也就是說做人與做官是不同的,做官要緊守本分,不能逾越,否則善事也會變成招禍之源。這是孔子浸淫官場,看到魯國三桓做大,國君不能治而收穫的感悟。果不其然,事後季氏果然派人前來責問子路的做法。

子路後出仕在衛國,擔任衛國大夫孔悝封地的縣令,由於衛國前太子蕢聵(kuai kui)作亂,孔悝涉及其中,亂卒攻入孔悝家中。這時的子路並沒有在城內,聽聞這件事,竟然隻身返回衛國都城,路上正好碰上了師弟子羔。子羔連忙勸他,說:“君上(衛出公)都已經跑了,你還回來幹啥?”說完要強拉子路逃命,子路一把推開師弟,望著起火的都城,淡淡地說了一句:“食君之祿,為君分憂,怎可在主君遭難的時候獨自逃跑。(

食其食者,不避其難

)。”說完,反而催促子羔快點離去,自己徑直走入喊殺震天的城池。

然而子路沒想到,孔悝居然是蕢聵的幫兇,這時他倆正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在高臺上指點江山。子路悲憤難掩,對蕢聵說道:“你怎麼敢任用孔悝,這樣的小人應當早早誅殺!”蕢聵當然不聽他的話,繼續沉浸在對未來的暢想之中,卻見得子路尋得乾柴想要焚燒高臺,蕢聵勃然大怒下令誅殺子路。亂軍與子路廝殺了一陣,子路一人雖然驍勇卻終究不是他們的對手,連發冠都被擊落在地。

君子死而冠不免

子路眼見如此,大手一揮,盪開兵器,對攻上來的亂軍喝道:“我的老師告訴我,君子即便死了,也不能喪失禮儀風度,冠冕也不可凌亂!(

君子死而冠不免

)”說罷,撿起發冠,整理衣袍,杵著長劍,平靜地看向挺戈刺來的亂軍,從容而死。

孔子聽聞衛國大亂,不由得仰天一嘆:“

嗟乎,由死矣

。”他太瞭解這個憨直的漢子會做出什麼事來,雖然子路一輩子也不會成為孔子心中所想的如玉君子,但子路的努力,卻終究走出了自己的君子之路來。有匪君子,何問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