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遊戲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你還知道哪些傳統風俗?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這首童謠所唱的,便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

說起端午節的習俗,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吃粽子和賽龍舟。

關於端午節有很多歷史傳說,最為著名的就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設立的。

根據梁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荊楚人為了紀念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水,所以在這一天競渡,為的是打撈屈原。

但實際上,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早在屈原所處時代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

《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當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

如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屈原日、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五月初五、五月當午,等等。

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稱是“五月初五”,唐代以後,“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別稱,一躍成為主流的稱呼。

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

粽子的來源非常早。

根據《太平御覽》記載,商湯時期葛伯搶了農民的黍肉餉,還把農民殺了。

所謂黍肉餉就是黍做成的熟食,也就是粽子的前身。

所以食用粽子的習俗應該非常久遠。

西晉有個名人叫周處,就是“周處除三害”的周處。他寫了一本記錄地方風俗的名著,叫做《風土記》。

《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說的就是在端午這一天,要煮鴨子和角黍吃,角黍就是粽子。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音 gū)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這時,包粽子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肉類、板栗、紅棗、赤豆等,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粽子的形狀出現了錐形、菱形。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為箬(音ruò)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肉、松子仁、棗、胡桃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日,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吳越是崇拜龍的,並認為他們是“龍子”。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江河水裡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他們不僅有“斷髮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遊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

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

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就是當時一種競渡所用的船。

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

1991年端午節(6月16日),在屈原的第二故鄉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

如今,每年端午的國際龍舟節,已成為備受世界矚目的賽事。

端午節也是古代的“衛生節”。

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端午節時,民間還給小孩佩香囊、系五色絲線,用於襟頭點綴裝飾。

將五彩線系在手臂上大約是從魏晉時期流行起來的。

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用五彩線(五彩在古代是吉祥的顏色)系在兒童手腕上,以祈求壓邪避毒,長命百歲。因此,五彩線又稱“長命縷”。

蘇軾在《浣溪沙·端午》一詞中寫道:“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蘇軾的這首詞,主要提到了宋代人過端午的三個習俗:採蘭草沐浴、系五色彩線、髮髻上掛符錄避邪。

還有一些端午節的習俗慢慢的失傳了,比如“梟羹”。

梟即貓頭鷹,在古代,貓頭鷹被認為是惡鳥。

根據《史記》記載,在漢武帝時,端午節要把貓頭鷹做成羹,賞給大臣和諸侯。

還有用雄黃酒塗抹在小孩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或用雄黃酒在小孩的頭上寫上王字等,這些現在都不大流行了。

此外,端午本身就有娛樂的成分,所以,端午的習俗還包含著體育競技、走馬踏青、飲酒賦詩、服飾打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