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戒糖的年輕人,為什麼還在吃“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銳見Neweekly (ID:app-neweekly)

,原標題《戒糖的年輕人,心甘情願吃下這顆“糖”》,作者:曉洋,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1922年,小熊造型的軟糖在德國問世。最初的廣告語是“使兒童快樂”,後來補上了“成人也一樣”。

2022年,一位坐在馬桶上竄稀的網友發出感嘆:“一個治便秘的東西,為啥要整得跟小熊軟糖一樣,還是草莓味的?”

功能性軟糖,似糖非糖,正試圖讓成年人的不快樂變成快樂。缺鈣、脫髮、失眠、便秘……這些讓年輕人苦惱的健康問題,彷彿都有 “一顆糖”的解決方案。

那些高呼“戒糖”的年輕人,為什麼會主動投奔功能性軟糖的懷抱?聲稱能助眠美白的軟糖,是智商稅嗎?

吃“糖”養生,“好吃”是基操

一時間,彷彿沒什麼是一顆糖解決不了的,不行就兩顆。

整天看螢幕眼睛乾澀疲勞,早晚吃一顆葉黃素酯軟糖。深夜emo睡不著,來兩顆含有褪黑素和茶氨酚成分的睡眠軟糖。

年紀輕輕頭髮卻掉了不少,一天兩粒護髮軟糖,接收蓬蓬能量。腸胃不好受便秘困擾,嗑一顆益生菌軟糖。

營養成分是功能性軟糖的主要賣點。

保溼的膠原蛋白、美白的煙醯胺、養護頭髮的生物素,現在都可以在軟糖裡找到,有的還會加入菊花、紅棗、枸杞等中藥成分。

至於日常補鈣鎂鐵鋅、補維生素BCDE,早就有不卡喉嚨的軟糖選擇。

這些功能性軟糖吃起來像小時候的QQ糖。大多還添加了水蜜桃、覆盆子、檸檬等口味,酸酸甜甜的。

在傳統軟糖中,配料表首位往往是白砂糖。而在主打健康的軟糖裡,甜度就交由麥芽糖醇、赤蘚糖醇等成分來發揮,熱量相對較低。據一些品牌的換算,一顆軟糖的熱量,相當於一口蘋果或者一片橙子。

功能性軟糖的宣傳文案

如果食用前沒特別提醒,消費者不一定能從質感和外觀上將功能性軟糖和普通軟糖區分開來。

許多人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購買這些軟糖,想著沒效果也可以當糖吃。一位沒有排便問題的網友刷劇時連吃四顆益生菌軟糖,結果,整個晚上都受到“廁神”的召喚。

那些迫切想要挽救髮際線的網友,堅持吃了一整瓶養護髮軟糖,還是沒減緩頭髮脫落的速度。

某款軟糖添加了GABA

(γ-氨基丁酸)

成分,據說可以幫助睡眠。在產品的追評中,有慢性失眠的人表示,第一次吃兩顆晚安糖後有睡意但沒睡著。有人搭配褪黑素連吃了幾天,睡著了但醒來時會發蒙。

評論區裡經常出現“打架”的情況

由於個體差異,有買家甚至吃出了提神效果。因學習壓力大睡不著的網友,睡前吃完GABA軟糖,結果熬一晚都不帶困,“感覺紅牛都是小弟”。

很多年前,市場上已出現過功能性糖果,例如金嗓子喉片。只不過現在將更多的“功能性”賦予到了軟糖身上。

如果患有咽喉炎,單純吃金嗓子喉片是很難徹底治癒的。同樣地,功能性軟糖的效果並非立竿見影。

軟糖的功效被品牌和KOL吹噓得神乎其神,實際的效果卻眾說紛紜。

對這類產品的少數一致評價是:口感不錯,忍不住吃完一顆還想吃一顆。

軟糖劑型早期定位人群是兒童,藉助酸甜Q彈的口感來方便兒童服藥。傳統的膠囊和片劑保健食品容易帶有原料本身的藥味。一顆粗糙的粉狀藥片從喉嚨裡滑下來的感覺,容易令人不快。

跟其他劑型相比,年輕人對軟糖存在明顯的好感。初創品牌BuffX經過幾百人的對比測試,發現軟糖是15種劑型中效果最佳的。

很多功能性食品都經過精心設計,把“好吃”作為自己的“基操”。為了定義出軟糖最佳口感的標準,號稱解決亞健康的CARRYALL團隊進行多達600多次的競品測試和人群測試來建模。

功能性軟糖,是智商稅嗎?

隨著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增加,普通軟糖工廠被逼得要麼轉向其他品類,要麼進階到健康軟糖的行列。與此同時,功能性軟糖的銷量卻在逆風飛揚。

NBJ資料顯示,功能性軟糖在2014年至2018年實現了全球銷量翻倍。中商產業研究院的資料顯示,預計2022年中國的功能性食品市場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

國內軟糖代工廠的宣傳海報

自從功能性軟糖火了後,關於“軟糖是不是智商稅”的爭議就沒斷過。

2022年5月底,#景甜違法廣告代言被處罰#的新聞上了熱搜,演員景甜代言的某品牌減肥產品涉嫌虛假宣傳,罰款合計722。12萬元。

這款產品主要成分是抗性糊精、白芸豆粉和複合果蔬粉等,下架前在詳情頁裡宣稱“飯後來2粒,拒絕肥胖”。

北京營養師協會理事顧中一曾發文科普,白芸豆碳水阻斷劑裡的核心成分是α-澱粉酶抑制劑

(α-AI)

,它能阻止澱粉被吸收,但不能阻止葡萄糖、果糖和脂肪被吸收。

早在2021年10月,央廣網一篇調查報道就指出,該品牌的果蔬類產品是減肥產品中“最大的智商稅”。

所謂“阻斷碳水吸收”的神奇產品,不過是一款普通糖果,沒有“讓人怎麼吃都不會胖”的奇效

不久前,杭州蕭山查處了兩起普通食品宣傳特定保健功效的案件。被查的公司在各大電商平臺銷售“氨基丁痠軟糖””“藍莓葉黃素軟糖”“維生素C軟糖”等食品,產品文案明示或暗示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

例如,氨基丁痠軟糖的產品宣傳術語中寫著“加個藍Buff,輕輕鬆鬆酣然入夢”“好睡眠是餵給生活的一粒糖”。類似的文案違反了《浙江省廣告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兩家公司各被罰10元。

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法》沒有關於功能性食品的精準定義,只存在藥品、保健品和普通食品的劃分。因此,功能性軟糖,往往遊離於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之間。

首先,功能性軟糖絕不是藥品。

藥品是必須經過法定的臨床實驗和分析研究,包裝上必須標註主治病症、副作用、使用方法和用量,一般不適合長期服用。

其次,絕大部分功能性軟糖也不是官方認定的保健品。

它們的包裝上沒有保健食品標識的“藍帽子”和批號,沒有治療疾病的作用,也不能聲稱保健功能,連“本品不能代替藥物”都沒資格寫。

中間的“藍帽子”是正規保健品的標誌

不過,從2021年6月起,國家保健品備案要求有所調整,將凝膠糖果

(軟糖)

劑型產品納入到保健食品備案劑型。

要想申請保健品備案,企業需將產品相關材料,提交給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進行存檔、公開和備查。

2022年初頒佈的《市場監管總局關於加強保健食品標誌管理的公告(徵求意見稿)》,填補了一些法規空白,同時明確了備案產品也可標註“藍帽子”。

這意味著以後的功能性食品也能擁有“藍帽子”,具體的產品效果不能再瞎編。

就算是“糖”,也沒必要多吃

《2017-2022中國健康養生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我國健康養生市場規模超過萬億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費1000元用於健康養生,其中18至35歲年輕人群佔比高達83。7%。

某程度上,年輕人正逐漸接替老年人群體,成為保健產品消費的主力軍。當年放在“腦白金”膠囊裡的褪黑素和低聚糖,如今埋進Q彈的軟糖裡,換湯不換藥罷了。

功能性軟糖流行的背後,是年輕人飲食的一場大型雙標。一方面要吃零食,但又要零食夠健康。汽水要喝零蔗糖,麵包要吃全麥高纖維的,香腸也愛挑低脂雞胸肉製作的。

另一方面要食補養生,又要養生食品像零食那樣有趣好玩。保健食品只好不斷“變身”成QQ的軟糖、可以吸的果凍和果汁口味的飲品。

消費者對“零食化”保健品的訴求多樣。/CBNData

保健品零食化現在已是歐美、日本等地的一種消費常態。據統計,美國的功能性食品滲透率約為55%,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普遍超過70%。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每天都補充維生素,全球也有大約10億的常規服用者。

根據中商情報統計,我國功能性食品產量從2016年的50。6萬噸,增長至2020年的68。2萬噸,預計2022年將達到77。2萬噸。

然而,我們的身體真需要這麼多功能性食品嗎?

曾經在食物匱乏的年代,人們確實會因缺少某些營養素而生病。20世紀初,科學家發現個別維生素的缺乏會導致壞血病、腳氣等疾病。

一個世紀後,消費功能性食品最多的國家裡,人們要解決的卻是營養過剩引起的健康問題。

倫敦國王學院遺傳性流行病學教授蒂姆·斯佩克特發表了30餘篇關於維生素D和鈣的研究論文。他的研究顯示,補充劑不僅不起作用,而且很可能有害。

以維生素D為例。一些試驗中證實了過量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會增加骨質疏鬆、跌倒和骨折的風險。鈣補充劑的服用與心臟病、中風風險增加有關。

蒂姆·斯佩克特的科普著作《飲食真相》

如果堅持服用功能性食品後自我感覺更佳,那麼請確保自己知道服用的是什麼和服用了多少。

像是褪黑素,食用過量會引起內分泌紊亂,且增加腦血管風險。一個網紅品牌的褪黑素軟糖中,每2粒含有3毫克褪黑素,這已與1粒腦白金的褪黑素成分相當。

我們一邊熬夜,一邊養生,總想要打一下響指就能製造的奇蹟。服用功能性食品似乎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

每天兩三顆糖並不能拯救不合理的飲食、不運動的身體和不願釋懷的心情

蒂姆·斯佩克特在《飲食真相》中指出:“健康人是不需要補充劑的。相反,我們只需要每天吃各種品類的新鮮食物,並曬曬太陽。對於99%的人來說,這將提供你所需的所有健康維生素和礦物質。”

參考資料:

[1] 飲食真相丨蒂姆·斯佩克特

[2] 保健品的新一輪浪潮:迴歸食品化,“養生”零食受年輕人追捧丨華夏時報

[3] 保健品零食化 主攻年輕消費群體丨北京日報

[4] 改造國民零食、新增小眾原料……品牌如何乘上零食化養生東風?丨CBNData

[5]  “軟糖”真的火了丨新商業情報NBT

[6] 如果靠飲食可以攝入足夠的營養,為什麼還會有保健品?丨劍眉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銳見Neweekly (ID:app-neweekly)

,作者:曉洋